第一次见到杨氏泥塑是在北京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位衣着整洁、戴眼镜的手艺人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泥团在他们手中,一会儿就变成一尊尊惟妙惟肖的泥塑人物,或是赶毛驴,或是拉马车,或是年年有鱼的胖娃娃。
宁夏南部的隆德县,是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这里的书法、绘画、彩塑、剪纸、刺绣、皮影等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温堡乡杨坡村的杨氏泥塑就是其中的代表。杨氏泥塑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民间宗教泥雕,作品多取材于民俗风情、山水野趣、神话传说等,形态质朴逼真、造型生动活泼,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立体的年画”之美誉。2008年,杨氏泥塑第四代传人杨栖鹤老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氏家族泥彩塑艺术也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杨佳年精心制作大型雕塑
杨氏泥塑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由于手艺出众,他们多次承接名胜景区、庙观古刹的传统造像以及各种形式的壁画和仿古建筑的彩绘工程,并应邀修复和复仿国家级重点文物——西夏、宋、元、明时代的造像100多件、地方级文物几百件。
1980年,杨栖鹤老人率子孙应邀到甘肃,为著名的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修补“文革”期间遭破坏的文物古迹,历时6年,修补了各种雕刻、泥塑、壁画。1988年,青铜峡108塔出土的西夏佛头塑像有6个头像破损严重,面目全非,杨栖鹤的儿子杨佳年应邀前往修复。第一次接触西夏文物,杨佳年先后试验多次才动手修复,并复制了一套,在国内外参展。1996年,杨氏家族应邀为自治区文物交流中心修复了几十件西夏文物。专家查看了他们修复后的塑像,给予了高度评价:“修旧如旧,天衣无缝。”2002年,受中宁文管部门邀请,杨栖鹤率子孙修复双龙窟雕塑85件。杨佳年说,双龙窟中的雕塑除了少部分轻度损坏外,大部分损坏严重,其中一座雕塑已无法判别真面目,他们先后使用了80多个小泥块才完成塑像修复。
随着民间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国家重视,杨氏家族作品也多次参加全国及全区大展,并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无锡博物馆,以及北京、香港、日本友人收藏。杨佳年在继承其家族传统泥彩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艺术之长,拓宽了创作思路,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民族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