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特色产业  > 详细页面

返乡创业,卖苹果带领彝乡走上致富路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曾颖 2018年03月13日 阅读量:

2017年11月16日,中央及省级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丽江采访的最后一站——苍浦塘村。村里的苹果丰收,彝乡村民喜笑颜开

  2017年11月16日,中央及省级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丽江采访的最后一站——苍浦塘村,在这里,记者们亲身感受到了产业发展给村民脱贫带来的新变化。

  “我们的苹果有清香味,脆,甜,水分充溢。” 回乡创业的彝族小伙子鲁权说起自己种的苹果,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他随手递给我一个从树上摘下的苹果,咬开,有糖心,甜甜的沁人心脾。在丽江宁蒗县新营盘乡的药草坪苍浦塘村,他包下了村里的果园,建立了“2700高原苹果基地”,带领着村民靠卖苹果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回乡创业的彝族小伙子鲁权向记者介绍他的“2700苹果”

  新营盘乡是丽江的苹果之乡,这里的彝族村民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苹果,但依然没有摆脱贫困。曾经,苹果种得多,果子也甜,但销售受限却成了阻碍发展的拦路石。为了解决当地有苹果无销路的现状,加快产业脱贫,县乡党委政府下决心做优做强高原苹果产业。鲁权的宁蒗恒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引进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机制,与“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帮带机制相结合的“联建双推”模式,来帮助村里的苹果产业发展。

  鲁权是本地人,有着做农业的情怀。大学毕业后,他种过药材,开过公司,也去褚橙公司干过,一切似乎都在为他今天种苹果在积累。苍浦塘村位于高海拔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而且虫害少,这里也是云南省内少数能种植出糖心苹果的地方。有了前几年的摸爬滚打,鲁权深知果子要卖得好,品质是保证,营销要创新。基地有24名技术人员,每天巡山串户,严格监控合作户遵循按有机苹果的种植流程,对于品质达标的农户,每年公司还有2400元的现金奖励。以前,小、散、乱的农户自销模式,让苹果卖不上价,每年价格波动大。因为基地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原,鲁权把苹果品牌定名2700,通过电商的方式把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

新营盘乡是丽江的苹果之乡,高原上种苹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苍浦塘村按标准化选果,保证苹果品质

  有了品牌,苹果价格有了保证,果子卖好了,给村民的收入带来了直接的变化。陈阿林原来就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以前种植苹果48亩,原来收入12万,2017年25万。王阿达是村里的贫困户,种有10亩苹果,原来收入1.2万元,2017年收入5万。2016年苍浦塘及其附近村小组,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了469吨,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致富3350元,每户年均收入1万元到20万元不等。2017年,这四个村小组的331家农户都与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并新增种植680亩,电商平台销售量预计能突破1000吨以上。届时,全乡通过苹果产业带动增收的贫困户,将达到700户以上,每户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

有了品牌,苹果价格有了保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果子卖好了,给村民的收入带来了直接的变化

  “电商的引进,解决了技术管理和终端市场的问题,拓展了销路、提高了效益,使高原苹果走出了大山,苹果产业再次焕发了生机。” 新营盘乡党委书记罗斌表示,电商营销让老百姓再次看到了希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