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纳西族  > 详细页面

纳西族丽江大研古城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章玉茹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浏览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纳西族博采众长而形成的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一说是建于唐代,即当时的“三賧城”),相传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现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古城名称来源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总面积3.8平方公里。丽江大研古城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2012年6月24日至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丽江古城微小边界调整和缓冲区的提议,将丽江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调整到7.279平方公里。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溪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众多大小河流之上,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因此桥梁密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中国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石(民间称五花石)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走进古城,便走进了一座独立不羁的边城,它有别于任何一个王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势水渠建房部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道路亦结合水系顺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在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中,又常常别开生面的辟出宽阔的街头空地,可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憩,又延伸了古城的集市贸易空间,还使得城中建筑物和街道显得舒畅有度,整体和谐。整个古城结构自由活泼而充满灵气,即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古城结构空间变幻无穷,形式活泼而充满灵气,古拙与精湛相得益彰,充溢着自然地灵气。它虽得中原建筑神韵,但又不照搬古代中原王城的建制和模式,在总体结构上,融进了纳西人传统的自然审美和生活的情调意趣,使其成为一个自然流畅、人情味浓郁的边地古城。

参考资料:

  1.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 [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8

  2.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上、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30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