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口弦”,是古时苗族先民们在迁徙路途中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就地取材生产的一种乐器。
口弦发音低沉、浑厚,是苗族在族人之间传递信号的用具,更被苗族男女青年用来传递感情、倾吐心声,被誉为苗族的“爱情信使”。
口弦各地苗族称谓不同,有称“振缴”、“安江”的,有称“口簧”、“阿锵”、“口弓”的。它是以口腔为共鸣体的簧振乐器,演奏者多为女性,乐曲多为情歌。男吹芦笙,女弹口弦,是苗族民俗生活的普遍现象。
苗族口弦其形如鱼肠剑,纯黄铜制作,约一指长,最宽处仅一公分,手工制作的“竹筒”(口弦套子)用于保护口弦。口弦的弦把上系有花线,可系在制作的小竹筒上,不用时可将口弦拉入竹筒,便于保存。竹筒外表刻有精美而细腻的各种花纹图案,弦把的花线上穿有各种颜色鲜艳的珠子作装饰,
口弦的制作首先将纯黄铜放于火上煅烤,待铜片受热均匀后,用锤子将黄铜击打、锤碾成薄片,再用凿子将其切割成宝剑状,从顶端1厘米将其平分为3段。在分割点划出两条斜线相交于“剑身”底部0.5厘米的地方,用小刀顺着划线处切开,形成一个可以自由振动的三角形簧舌。口弦的剑尖端需稍薄一点,得再次进行打磨,剑尖的厚度直接影响口弦吹奏的效果。
演奏时,左手执弦把,簧片中部置于唇间,发音由口腔的气息控制,发音似蝉鸣,音量弱。右手拇指轻拨簧片,配与气息幅度便可吹奏出音乐旋律。旋律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由演奏者决定。悲伤忧愁时,音调深沉,节奏缓慢,情思涌动时,音调飘逸,节奏明快。
传承人住显慧,清镇市流长乡腰岩村人。她说,以前苗族人家的漂亮姑娘都会珍藏口弦,每到夜深人静,苗家青年男女就会相约来到村寨外的大树下,草丛里,田野上,弹口弦,相互倾述爱慕之情。
现在吹奏口弦的人逐渐减少,现今吹奏口弦的人多为女性,年龄结构偏大。住显慧将口弦与民歌结合起来,用来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其歌词大意“母亲,您幸苦将我抚养成人,我还来不及报答您,伺候您,还没有让您享福,就嫁到别人家,想到亏欠您太多太多,我真对不起您”;除此,还有对子女学业的期望,歌词大意“孩子,你才几岁的时候就到外面去读书了,长大了,你更要好好读书,听我们的话”;还有对亲戚朋友的欢迎和祝福,其歌词大意“亲戚朋友们,你们来赶集来得好早,快来我家坐下休息,家里只有粗茶淡饭,委屈你们了”。
当代苗家人将小康的生活用口弦演奏出来,表现出歪梳苗族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