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概述  > 详细页面

提升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能力和水平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梁勇 马冬梅 2022年07月11日 阅读量: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为当地村民在梯田旁直播抓鱼。 陈欣波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传承农耕文明要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系统。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有许多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自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我国已经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了六批共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农耕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乡村和谐发展、调适人地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地区现有6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有46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西藏乃东青稞种植系统等。这些遗产类型丰富多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民族地区在编制保护规划、完善保护机构、出台保护政策、拓宽利用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要强化系统性保护,从保护、传承、利用、管理全过程,全面提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点于一身的典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要把构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环境要素都列为保护对象,实施综合性的整体保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提高系统性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水平和能力,全面协调推动保护工作。

  融入发展大局。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双赢。民族地区要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有效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部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在相关规划中将其作为重点任务,明确目标。

  加强精神引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阐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讲好中华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凝聚文化力量。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彰显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精神。

  促进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和提升传统利用形式的基础上,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支持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设计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丰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广泛利用新闻报道、专题(专栏)节目、纪录片、电视剧、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在传统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和主题展演活动。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接,形成合力,实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管理。同时,构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发挥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培养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作者简介:梁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马冬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东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19WZDXM0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梁勇 马冬梅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