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资讯  > 详细页面

寻甸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带你去看看

来源: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2022年11月24日 阅读量:


  云南寻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地处滇东北要冲,物产丰富、风光秀美。境内世居的民族主要有汉、回、彝、苗四个民族。彝族是最早定居寻甸的少数民族,属东爨乌蛮;汉族进入寻甸居住史料记载自三国蜀汉章武年间(221-223),元、明时期大量迁入;回族进入寻甸始于元代,明清时期大量迁入;苗族迁入寻甸居住始于清朝咸丰元年,自称“阿卯”,属于花苗。

  寻甸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为充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8年又专门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截至2019年12月,县域内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 48 项,其中省级名录5项、市级名录 16项、县级名录2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26人,其中省级2人、市级7人、县级17人。

  1.回族展区 :寻甸回族先民是在元代随军进入寻甸居住,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回族尊奉《古兰经》,传统音乐“赞圣”尤为经典;回族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中,开斋节尤为隆重;回族美食源远流长,其中传统美食牛干巴、油香最负盛名,其制作有特别的工序;回族茶饮“小罐烤茶”香味独特,其先苦后甘的滋味蕴含着回族同胞对生活的别样领悟与追求。

  2.彝族展区: 彝族是最早定居寻甸的民族,县境内的支系有黑彝、白彝、干彝,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神秘的古彝文,原始的祭祀礼仪,别致的传统民居“垛木房”,古老的彝族山歌、古歌、彝族舞蹈,独特的婚俗“拖媳妇”,传统节日“立秋节”、“火把节”以及被美誉为“活化石”的彝族服饰,每一项都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火把节,象征着彝族人民的激情与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力量;彝族戈濮支系的独创“立秋节”,通过盛大的秋场斗牛、夜间情歌对唱等形式将丰收的欢乐和喜悦传递四面八方。

  3.苗族展区: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历经七次大迁徙。苗族人民以罕见的吃苦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创造了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努力地保护和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苗族迁徙进入寻甸的历史却很短,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寻甸苗族口述文学《昭蒡俭和高帕施》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和“百科全书”;苗族服饰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的传统节日“花山节”除了爬花杆、射花弩、抢花蛋外,苗族男女青年吹芦笙、跳芦笙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苗族芦笙已然成为了苗族的象征。

  4.综合展区:在寻甸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着汉回彝苗等26个兄弟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岁月长河里,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把劳作化作蹁跹的舞蹈,点缀他们朴实的生活,他们把喜悦化作歌声,世世代代响彻在寻阳大地的山山水水间。这些文化遗产犹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讲述和见证着寻甸各民族的奋斗历程。结束语:钟灵毓秀、凤梧生辉,我们深爱这片热土。寻甸各族人民为创建更美好的生活、更灿烂的文化而努力拼搏、奋勇前进。

  

  资料来源: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