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俗  > 详细页面

藏族天文历算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1月30日 阅读量:

  藏族传统文化可分为大小五明,而藏族的天文历算包括于小五明中的“孜”,即“算学”内;算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天文历算,另一是人世间预测算(占卜)。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期之后,藏族的天文历算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正规的理论体系。据记载藏族的天文历算最早出现在大约至今7-4千年间,而最初的天文学知识,仅仅是通过对日月星辰、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的一些认识。

  随着历史的变迁,吐蕃赞普时期,开始不断的吸收和接纳外来天文学知识的精华部分,以促进本民族的天文学知识。尤其是在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很多外来天文历算经典陆续被翻译成本民族语言,而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金城公主的入藏,为藏民族带来了许多医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经典,逐渐为藏人所接受,并将其翻译成藏文,这一举动无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本土天文学著作和学者。基于前人对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天文历算便在藏族文化中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印度时轮历的传入,得到了藏民族的广泛注重,而部分时轮经典也被译成了藏文,此后,藏族历书的编制便以印度时轮历为根本,至1027年,《时轮摄略经》被翻译成藏文后,藏族绕迥纪年(汉译胜生周)法便以1027为开端,每60年循环一周,定大月30天,小月为29天,15日为满月,30日为空天(指看不见月亮)等一系列的理论体系,藏族绕迥纪年法的产生,再一次充分证明藏族人对天文学知识的又一次跨越性的认识。

  公元17世纪以后,印度的星算和汉地的星算传入藏区,在本民族的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将一些适合的知识吸收和接纳后,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一、“噶孜”即星算,泛指藏族星算之意。二、“纳孜”它是藏族原有星算基础上吸收了汉历的五行占术而形成。三、 “央孜”,即韵占或占音术。在此历史时期,藏族便开始培养天文历算学方面的人才,并建立一些机构,如:1763年,遵六世班禅的法旨二世绛木祥创建的拉卜楞时轮学院,1916年,噶厦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的拉萨医算学院等,藏族的天文历算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涌现出一大批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时至今日,天文历算在藏族文化中仍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不断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

  

编号:Ⅹ-121

类别: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