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棕扇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棕扇舞”是哈尼族支系豪尼人的舞蹈,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豪尼人同汉族一起过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要举行棕扇舞盛典。

  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一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大树。人们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全村妇女都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元阳县麻栗寨村民李黑诸家谱上载,第一个祖先就是“奥玛”(天女)。从“奥玛”往下至哈尼族普遍公认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二十余代。红河哈尼族把“奥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祭时,由妇女挥棕扇环歌,踏足起舞。从整个舞蹈的形式及内容来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历史。

  在棕扇舞盛典的日子里,成年男子们每天都端着自己家里的佳肴、米酒,成群结队地聚在一个广场上,把酒菜沿广场直摆成长长的宴席,举行规模宏大的棕扇舞活动。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随着社会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发展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仪式更是自娱活动的舞蹈,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

  哈尼族棕扇舞是元江县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棕扇舞主要传承方式为师传,由师傅向徒弟传授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基本技法。作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多次在国内获奖,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国家演出。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103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