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间文学  > 详细页面

吴平大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2023年02月21日 阅读量: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单位: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吴平大王是仫佬族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和“神”。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类似于吴平大王的传说,流传于东门、四把一带的称为“稼”或“七里英王”或“木洛大王”,流传于小长安一带的称为“石览王”。

  ◇ 历史渊源

  吴平大王的传说形成和发展于唐、宋、元时期的700多年时间,这一时期的仫佬族先民被称为“伶僚”、“山僚”、“天河僚”、“宜山伶”、“木娄苗”等,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步发展为封建领主制社会。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中央政府始设天河县,开始对仫佬族先民居住地的封建统治。宋太宗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分融水、武阳二县地置罗城县,进一步加强对仫佬族先民居住地的封建统治。唐代,牛耕开始出现,稻田耕作技术有了提高;中央封建王朝又把一些著名文学家或官员如元结、柳宗元、李商隐等人贬来岭南做官,他们在那里开馆设班,传播中原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对仫佬族先民居住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朝设立罗城县后,废除了五代时期的烦苛赋敛,派文学家黄庭坚到紧邻仫佬族居住区的宜山做官,传播汉族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仫佬族社会发展,仫佬族地区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出现阶级分化。仫佬族先民不仅受部落、宗族首领“冬头”的统治、压迫,还受到封建王朝县官、州官和皇帝压迫、剥削。吴平大王等民间神的传说的中心内容,反映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促使民族矛盾激化,迫使仫佬族先民拿起武器,把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和封建王朝,斗争,失败,再斗争,在幻想中胜利。这些富于幻想的传说,曲折反映了一个民族想改变受统治现状的历史过程。

  ◇ 基本内容

  传说吴平是一个看牛娃仔,有一天碰上一个风水先生,给他点了一处龙口地,告诉他如果下葬,一定要血葬,下葬时间必须为见到“马骑人”之时,这样才能正中生龙口,便可以指点江山了。吴平一心想发迹,便骗他父亲去舂玉米。他自己踩碓,叫父亲在碓旁捞拌。等到玉米舂完父亲弯腰掏玉米粉时,吴平把碓踏下去,竟把父亲的脑袋舂破。吴平急急忙忙扛着父亲血淋淋的尸体,直奔生龙口地。跑到那里刚好下大雨,等了好长时间都不见“马骑人”,天黑了,他等得不耐烦了,便匆匆忙忙地把父亲下葬。哪晓得刚葬下不久,便有一个人骑着母马去赶天河街,返回途中母马产仔,他只好扛着马仔牵着母马回家,从葬穴的旁边经过。吴平这时恍然大悟,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吴平把父亲的血尸下葬后,他渐渐有了一些不同常人的能耐了。他脚踹石崖,石崖便摇摇欲坠,他手招大山,大山便低下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也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立志打朝廷、谋江山、当皇帝。一天,他瞒着家里的后母、妻子,偷偷到后山造兵器。临行时,他嘱咐妻子说:“我要到后山办一件事,几天都不能下山,你每天将饭煮好,我叫黑狗来取。”吴平在山上,割草点兵,搬石化马,一连几天都忙个不停,饿了叫黑狗下山取饭。后母因吴平舂死丈夫,对他怀有恨心,见他几天不回家,心里怀疑,于是偷偷将一只装有糠的布口袋套在狗身上,在口袋上剪一个小孔,让米糠从小孔里漏出来。后母第二天便沿着糠路上山。她见吴平在造草兵石马,便说:“好哇!活路不去做,来这里做这些风刮就倒的草人玩耍!”话刚落,吴平扎的那些已经会动的草人一下子散了架。

  吴平具有神能,扎兵造马打江山的事给皇帝晓得了,皇帝派兵来捉他。刚把他围在这个山头,他一展头巾,一座天桥搭到另一座山头,他从从容容冲出重围。皇兵们累得人困马乏,带了一大堆金银去问他后母,后母把龙口地告诉了皇将。皇兵一窝蜂去挖坟,可是坟中长出的葡萄藤把棺木吊在石窟里。皇兵这边砍那边长,那边砍这边生,藤总是不断。皇将又带一大堆金银去问他后母,后母告诉皇将,用铜盆隔断葡萄藤。于是,藤断了,棺木跌下石洞底,被大水冲出,嵌在对面的山崖上。就这样,吴平没有龙气的护佑,头巾架飞桥的法术不灵了,就被捉住了。

  押送吴平的途中,天气热得逼人。皇兵要吴平为他们找水喝,但吴平要求把他放出囚笼才肯帮找水。皇兵答应了。吴平出笼后,用木杖往地下一戳,地裂石穿,从地心涌出一股清泉。吴平纵身一跳,跃入水里不见了。皇兵无计可施,又捧着一大堆金银去向他后母;后母告诉皇兵:“我家的黑狗常常跟吴平瞎跑,它见了吴平一定摇尾。你们把它带到水边,如果水里浮出的东西,黑狗对它摇尾巴,它保管是吴平。”皇兵把黑狗带到水边,不一会儿,一条塘角鱼从水眼里钻出来,黑狗一见,摇尾亲昵地迎上去。皇兵眼尖手快,塘角鱼还没来得及返身往泉眼里钻,利枪已扎进它的脑壳。塘角鱼死了,吴平的尸体现了出来。皇兵上前一刀割下他的脑壳,扔进山沟里去了。

  吴平死后,他的妻子左找右找终于找到了他的脑壳。脑壳还能讲话,他告诉妻子将他的头藏在瓦缸里,用盖子盖好,九天之后才能打开。第三天,事情给后母晓得了,她把盖子揭开,人头变成了九只黄蜂,有三只刚长出翅膀,六只还未长成。三只长成的黄蜂立即飞往京城,直扑皇帝。由于翅膀未硬,给打死在金殿上。

  吴平死了,由于他有神术,民众立庙祭他,请他保佑安康。庙内塑有吴平和他的母后像,每逢集体祭祀时,用猪肉祭供吴平大王,用一段抹有猪屎的猪肠祭他的后母。

  ◇ 相关器具

  吴平大王庙旧地,天河附近的山水景物。

  在天河小龙江的北江村至拉麦的河段之间,有一片石山似将阻断河流,此段水流急湍,相传为吴平大王牵山塞海之地,因其母出言不吉,牵至河中间的大山原地不动了。吴平大王与皇兵交战的战场是与小江相距二十多里的古毛村,这里狭长谷地,四周为山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险道。传说吴平大王当年作战于此,曾留下足迹,他用拐杖戳地为呇,即今古毛呇;他骑白马大战皇兵,不小心踏歪山头,即今勾山。

  ◇ 主要特征及文化价值

  吴平大王、稼、石览王等民族英雄的形象,是“官逼民反”的形象,也是不屈斗争的形象,其砍头不死而化蜂蛰皇帝,可与汉文古籍《山海经》中的“刑天”媲美。吴平大王的传说从始至终都是以战争生活为背景,以人物的斗争活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仫佬族的社会状况。仫佬族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在繁纷的相互战争中,军事首领成了先民心中至高无尚的英雄,被人顶礼膜拜,逐步地被神化了。吴平大王的传说同时体现了南方骆越族群的文化积淀。

  吴平大王的传说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仫佬族先民按照自己生存的特定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共同的文化心理创作了这个传说,仫佬族的特点极其突出。吴平大王与皇帝的战争,一开始就处处显示他的被迫与无奈,他赶山填海造田地,是想拥有自己的土地,能过上不受压迫剥削的生活,但却引起了与封建统治者皇兵的战争。因为仫佬族弱小,要处处小心保护自己,即使有所反抗,也是奋起自卫。吴平大王的反抗道路,体现了仫佬族不屈不挠、顽强坚韧的反抗精神。吴平大王等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它把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当地景物融合到传说中,给这些景物增加了神秘色彩,而这些景物使传说增加了现实性、可信性和可传性。

  

  资料来源: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