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体育 > 民族体育概述  > 详细页面

交融共享,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光荣绽放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整理:朱桐辉 2019年09月13日 阅读量:

  

                                             

    56个民族56枝花。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至今,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辉煌,传唱着56个音符同频共振宛转悠扬的团结乐章

  民族式摔跤:展现力量和智慧

  9月9日上午,民族式摔跤比赛在郑州大学中心体育馆正式开赛。本届运动会期间,民族式摔跤共决出29个一等奖,是决出一等奖最多的项目。当日,25支代表队进行首轮角逐。

  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年第一届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摔跤)6个跤种。

  卡哈尔曼·达吾提是新疆代表团摔跤队的教练。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他连续参加了8届运动会,可谓民族式摔跤项目发展的见证者。

  “在喀什、和田一带的婚礼、巴扎等场合,大家常以且里西助兴。”卡哈尔曼说,民族式摔跤尤其是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在新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本次新疆派出的15名运动员,大多数是农牧民。

  多次参加运动会,卡哈尔曼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是比赛条件还是训练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比赛着装、规则都越来越规范,场地条件越来越好,运动员们的训练也更加充分。

  在9日上午的且里西8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蒙古族小伙子伊德力战胜了斯恩格嘎日布。

  伊德力、斯恩格嘎日布是内蒙古老乡,都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牧民。两人这次分别代表宁夏、陕西参加比赛。

  据了解,各省份经过协商,可以依据赛会相关规定进行运动员交流。内蒙古在民族式摔跤项目中具有传统优势,是本项目运动员的主要“输出地”。

  通过交流机制,民族式摔跤被推广到更多地区,成为了各民族喜爱的一项运动。如,西藏摔跤队由藏族、彝族和蒙古族运动员组成,河南摔跤队由回族和蒙古族运动员组成,北京摔跤队由回族、鄂温克族和维吾尔族运动员组成。

  射弩:无声的“精准打击”

  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期。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而且制作简单,可以就地取材,古时候曾广泛用于军队征战。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傈僳、苗、彝等民族都有射弩的传统。1982年第二届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第三届运动会上,射弩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

  “傈僳族男子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不离开弩。”云南代表团射弩教练员郁四益说。过去,傈僳族家庭里有男孩出生,父亲会为孩子制作一把弩。每逢傈僳族阔时节等重要节庆,傈僳族男子都会将弩、箭、刀“三宝”擦拭一新,披挂于身上,着盛装参加节庆活动。每年云南省以及各地州市也会举行射弩邀请赛,促进了射弩运动的普及。

  在形式多样的赛事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弩王”。本次代表云南参加射弩比赛的傈僳族女选手七凤,就是怒江州第一、二届弩王争霸赛的“弩王”。“开展射弩比赛既能锻炼身体,也能激发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七凤说。

  在郁四益看来,射弩属于经验型项目,多开展类似的比赛,可以增加运动员的比赛经验,推广和传承射弩运动。目前,怒江州成立了9个射弩协会,有会员2000多人,定期组织开展活动。

  在运动会射弩比赛现场,每个运动员都绷紧了神经:一手持弩,一手托举,目视前方;拉弦,装箭,瞄准,发射——一支支离弦之箭直奔靶心。

  重庆代表团射弩运动员王横曾多次参加运动会,上一届运动会他获得了民族标准弩男子跪姿比赛一等奖。“开展射弩运动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王横说。

  王横所在的彭水射弩队是重庆市有名的少数民族体育竞技队伍,成立已有10多年,在各大赛事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00年,重庆市民宗委、市体育局在彭水职业教育中心挂牌成立“重庆市少数民族射弩训练基地”。基地开设了射弩体验课,让年轻人进一步接触和了解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热爱是最好的坚持,希望那些真正热爱射弩运动的青年能把这项竞技项目一代代传承下去。”王横说。

  毽球:脚踢的“羽毛球”成为时尚

  9月9日,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文体会堂,激烈的毽球比赛拉开序幕。在类似羽毛球场的场地上,双方运动员隔网相争,踢、跳、接、旋、触、钩……一只毽球在空中飞起又落下,划出美妙的弧线。伴随着毽球起落的,是观众们一阵阵的惊叹声。

  毽球是本届运动会上参与团队最多、赛程最长、组别和轮次最多的项目之一,共有19个代表团参赛。

  本届运动会上,辽宁代表团毽球队由“小鬼当家”,队员是2名初三学生、3名高一学生。主教练辛显辉是葫芦岛市一家毽球俱乐部的负责人,该俱乐部被列为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辽宁代表团毽球队的蒙古族运动员田云飞练习毽球已有3年。他和其他4名运动员都是从俱乐部中选拔出来的。当初没有选择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因为他们觉得毽球也非常时尚。

  “毽球既能强身健体,还有竞技性和观赏性,老少皆宜。” 河南代表团毽球队教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张永斌表示,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其他体育赛事的推动下,毽球项目得到推广。郑州市中小学校均开设了毽球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虽然场馆内开着空调,但一番激烈的较量过后,46岁的李红霞已是大汗淋漓。李红霞是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 从2007开始接触毽球运动至今,这个“业余选手”凭着对毽球的热爱,坚持练习,参加比赛,2015年首次征战运动会。2017年9月至10月,她连续打了6个星期的比赛,这对运动员来说都是体力和耐力的极大挑战,李红霞却坚持了下来。“运动员就是要有敢拼敢打的精神。”李红霞语气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李红霞的队友韩凯,是一名来自内蒙古的高三学生。李红霞就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这个来自远方的满族妹妹。韩凯晕车,每次从代表团驻地到训练场馆,都是李红霞陪着她坐地铁。“大家对我的关心,让我在这里也找到了家的感觉。”韩凯说。

  龙舟:百舸争流,奋楫争先

  初秋的郑东新区龙湖水上基地,清风徐来,鼓声阵阵。9月9日至11日,龙舟比赛在这里举行。

  中国是龙的故乡,也是龙舟活动的发祥地。南方众多居于江河湖畔的少数民族,如傣、苗、壮、白、高山等民族都有赛龙舟的习俗。1991年,龙舟被列为第四届运动会竞赛项目,延续至今。本届运动会龙舟项目有16支队伍参赛,共产生18个一等奖。

  宁夏代表团龙舟队的领队王景明是一名老桨手,见证了龙舟项目在宁夏的发展。“过去由于水域面积小,宁夏的龙舟比赛较少。”王景明说,“近年来,宁夏多个县市都组建了龙舟队,自治区组织了 ‘众一杯’龙舟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广东省组织龙舟比赛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参加了各种全国赛事。“近年来民间龙舟赛更是接连不断,尤其是端午节和国庆节,各地龙舟赛盛况空前,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广东代表团龙舟队教练区俭安说。

  湖北代表团龙舟队的土家族运动员彭莉,是湖北省宣恩县第一中学的美术教师。为备战这次比赛,她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和武汉商学院的同学们一起训练。“大家因为对龙舟的喜爱和激情而聚到一起,在训练中我们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默契,拧成了一股绳。”彭莉说。

  在河南代表团龙舟队里,57岁的回族运动员海福生很“显眼”,他坐在龙舟前部担任鼓手的角色。在龙舟比赛中,他需要敲好鼓点,控制整个团队桨手们的划桨节奏。

  海福生曾参加过全运会、农民运动会等全国性赛事,是个十足的“龙舟迷”。“能在家门口参加比赛,我感觉很荣幸,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好成绩。”海福生说。

  押加:从青藏高原走向全国

  “加油!加油!……”在热烈的助威声中,两名押加运动员反向趴在地上,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带,做赛前的最后准备。

  “哔——”一声哨响,双方运动员四肢着地,奋力向前爬行。布带被拉直、绷紧,赛场气氛更加紧张……

  提起押加,大多数人可能会比较陌生。其实,看一场比赛就会知道,这就是来自青藏高原的拔河。

  在藏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押加,有着上百年历史,模仿的是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姿态。生活中押加比赛易于开展,一块空地就能当场地,扯下腰带便可作押加带。这也使得押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押加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经典项目之一,从第六届起正式被列为竞赛项目。

  这项易于开展、规则简单的地域性项目,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群众了解并喜爱。本届运动会押加项目共有28支队伍参赛。

  32岁的昂知多日杰是青海代表团押加队的一名选手,也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一位牧民。青海代表团押加队的6名运动员中,除了1名是大学生,其余5位都是农牧民。

  “他们都是村里押加比赛的‘明星’。”青海代表团押加队教练殷生宝说,虽然只进行了两个月的选拔训练,但并不影响比赛水准。“押加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队员们的家乡,处处都是赛场。”

  事实上,参加本届运动会押加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多为非专业运动员;即便是专业运动员,平日的训练项目也多非押加。河南代表团押加代表队6名运动员,都来自省体校摔跤队或举重队。他们在比赛前进行了几个月的集训,便走上了押加赛场。

  “押加和摔跤、举重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力量和技巧型项目。”河南代表团押加队教练许秀君说,为了备战押加项目,他们学习了很多藏族文化和押加知识。“这种跨界的项目交流,充实了我们的训练方法,也增进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