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咀石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境内,北距呼和浩特市城区约130公里,由内城、外城及瓮城构成,东西长约1200、南北宽约1150米,面积约138万平方米,是目前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址。
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丰准铁路基本建设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并对其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有庙底沟文化晚期、阿善文化、永兴店文化以及朱开沟文化等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实施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之“浑河下游地区区域性考古调查”过程中,对后城咀石城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绘、航拍及试掘,明确了城址的分布、文化内涵及基本结构,首次确认该城址面积达138万平方米,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面积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博物馆遥感中心开展无人机航测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影像图确认了其内外城的结构,并确认其城门区域的复杂性。
2019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工程“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古规划,对后城咀石城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累计发掘4000余平方米,揭露主城垣、主城门、马面、墩台、台基、壕沟、地下通道等重要遗迹20余处,出土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60余件,这些遗存与中原和周边地区同期文化遗存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研究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崭新材料,主要体现在:
一、直入式的主城门结构及曲尺形的入城方式,兼具中原城市和北方城市双重文化因素。
后城咀石城直入式的主城门结构与二里岗文化望京楼城址、偃师商城西三门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辽宁北票康家屯城门址结构相似,而与同地区同期的下塔古城曲尺形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其曲尺形的结构与后城咀石城入城的路径相似,这种兼具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双重建筑结构的特征,是内蒙古地区体现文化融合的表现。
二、壕沟、半月形瓮城以及主城墙构成的城防体系与中原地区城址结构趋于一致。
后城咀石城的瓮城结构和瓮城外设置壕沟的理念与中原地区二里岗文化望京楼城址中的方形瓮城、瓮城外设置护城河的城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果,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表现。
三、出土遗物显现出多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
瓮城内发现有土坯式台基,其建筑特点与仰韶文化青台遗址、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土坯特征相似;宽裆鬲、敛口瓮兼具有本地永兴店文化和老虎山文化陶器的特征,也有陕西石峁遗址、山西游邀遗址陶器的特征,凸显了内蒙古地区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交融的历史史实。
四、以玉璧、玉铲、玉刀为主的玉器组合彰显了华夏文明礼制的重要地位。
壕沟内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猪下颌骨、玉铲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猪下颌骨、玉铲功用相同;台基出土的玉璧、玉刀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玉器特征相像,这些反映出礼制在华夏文明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凝聚力。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与中原地区存在广泛交流与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后城咀石城的考古发掘与阐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