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特色村寨研究  > 详细页面

赫哲民族的建筑传承 ——赫哲民居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宋海宏,姜虹臣 2017年12月07日 阅读量:

  黑龙江,位于中国最东北部,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这片拥有古老历史的大地上,经过时间的风霜,历史的打磨及人类自身的经营,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繁衍了多种多样,风姿绚丽的各种少数民族。在大多非少数民族的中国人眼中,少数民族神秘而富有风趣,更多的人们想去了解他们的文化、精神、习俗。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种精神文化糅合的时代,这些在人们印象中只听过没见过的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人们迫切想去了解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并接受学习他们各方面的文化。在这些灿若繁星的少数民族中,于我国极北黑龙江省,有着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赫哲族(见图1-1)。

图1-1 古老的赫哲族

  一、赫哲族的起源、历史及现状

  赫哲族在黑龙江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稀少,在我国仅次于珞巴族、塔塔尔族。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因其无文字,在赫哲族有众多名词都是音译来的。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赫哲族极其古老,其先民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肃慎文化时期。赫哲族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称谓(见表1)。

  表1-1

朝代

先秦

汉魏

南北朝

隋唐

明末

清代

近现代

称谓

肃慎

挹娄

勿吉

黑水靺鞨

东海女真

赫哲部族

赫哲族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就赫哲族的起源、繁衍而言,赫哲族是一个在中国北方地区分布广博、渊远流长的民族。

  赫哲族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经历过众多人口削减的历史性灾难后,依旧坚毅地存续下来,并在1994年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重新发展。自康熙年间到近代,赫哲族人口数量增减较为明显(见表2)。

  表1-2

年代

康熙

咸丰

民国

1930

1945

1953

1964

1980

1990

2000

2010

人口

1.2万

5016

1600

1200

300

450

718

1489

4254

4640

5354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赫哲族人口数量自清代到现代,呈现了高峰-低谷-高峰的变化。赫哲族人口的明显量变同时体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在这段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黑暗、最苦难的期间。由于疾病、侵略者的入侵、屠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的赫哲族人口只有不到300人,濒临灭绝。同时在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哲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及他们坚韧的民族精神,正是这股生机和精神的力量,让他们依然可以存在至今,成为华夏众多绚丽民族其中之一。

  二、赫哲族居住地域分布

  现今赫哲族族人主要居住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少数人零散的分布在佳木斯市以及桦川、依兰、富锦三个县。其中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因为历史原因影响及居住地区不同,从而各个居住于不同地区的赫哲族人有其不同的称谓。居住于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族人称“那贝”;居住于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族人称“那乃”;居住于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族人称“那尼奥”。

  在俄罗斯境内赫哲人称为那乃人,人数约2万多人,俄罗斯现今的乌尔奇族,奥罗族,乌德盖族,也是赫哲人,整个东北亚赫哲族总人口近10万。赫哲人由于地区不同,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那乃”、“那贝”、“那尼奥”。其中于中国东北境内“那乃”这部分赫哲族人,更多时候被当地人被称为“赫真”。由于1860年后的俄罗斯历史变迁,于俄罗斯东南部分的那乃人发展为“那乃”、“乌尔奇”和“奥洛克”三部分。

  三、赫哲族居住习惯与建筑特色

  1、赫哲族居所选址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在中国黑龙江省境内,赫哲族生活在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平原土壤肥沃,水产丰富,这里有充足的水产和丰富的狩猎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由于赫哲族生活在近江畔,受到这些地理条件的限制,赫哲族从古至今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渔猎。他们的渔猎技巧是经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赫哲族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同样与渔猎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为了便于渔业、猎业生产的需要,因此他们的居所均选择靠江河的两岸高处及接近猎场的地方居住。

  2、赫哲族民居建筑种类

  赫哲族居住建筑分为临时性居所(见表3)与固定性居所(见表4)的两种。

  表3-1

名称

撮罗安口

阔恩布如安口

胡如布

温特合

别称、俗称

撮罗昂库、撮罗子

阔恩布如昂库、昆布如安口、草窝棚

希日免克、地窨子

  表3-2

名称

满洲正房

砖瓦房

塔克吐

别称、俗称

马架子

正房

鱼楼子

  赫哲人生产生活没有相对稳定的地址,居住处也随时迁徙游移,一般在夏季生产时,多住“撮罗安口”和“阔恩布如安口”;秋冬季则回到村中住“卓”、“胡如布”;而冬季捕鱼主要住“胡如布”。

  四、赫哲族建筑的构造方式及应用

  1、“撮罗安口”

  “撮罗安口” 别称“撮罗昂库”,俗称“撮罗子”(“撮罗”是尖顶的意思“安口、昂库”是棚子、窝棚之意)(见图4-1)。

  构造方式:用几十根约7~8米长的木杆塔成圆锥形架子,其上栓几道箔条,在圆锥形架子表面进行苫草,苫草时由底部开始向上一圈一圈叠苫,苫草至架子顶尖并用柳条扎成圈使其牢固。苫草材料如用桦树皮,则可以搭建出有桦树皮特征的桦树皮窝棚(赫哲语称“塔拉安口”)。天气渐渐变冷后,搭建圆锥面材料还可用兽皮或布帐做为材料,搭建出“兽皮窝棚”(赫哲语称“按塔安口”)或“布帐窝棚”(赫哲语称“保斯安口”),这样材料的撮罗安口更具有保温效果。

  内部空间及应用:“撮罗安口”是赫哲族应用最多的一种临时性建筑。面积大小,据一户人口多少而定。其门向南开放,其中的正面和左右两侧是草铺起来的炕,以直径8~12厘米粗细的圆木为炕沿,长辈住炕北正位,年轻人和孩子居在东、西两面。中间的一点空地用于生火做饭或熏蚊蝇。夏季上山打猎时,则用桦树皮苫房,开门方式与上述相同,并扎革制帘盖门。而赫哲人的晾鱼架在“撮罗安口”的南向,其上也苫草,以备下雨时将晾好的网具、鱼肉制品等放在上面。

  图4-1 赫哲族“撮罗安口”

  2、“阔恩布如安口”

  “阔恩布如安口”别称“阔恩布如昂库”,也称“昆布如安口”,同时也俗称“草窝棚”(“阔恩布如、昆布如”是圆顶的意思、“安口、昂库”是棚子、窝棚之意)。这种建筑一般长约6米,宽约4米,高约2.5米,小门也有长约2.5米,宽1.5米,高约1.5米(见图4-2)。

  构造方式:将多根足够长度粗细的柳条弯成半圆,找准圆心,将多根柳条两端插入地中,依次排列,形成类似“馒头”形状的顶架。再用若干柳条横向将顶架捆绑牢固,在其上苫草,从下至上边苫草边以柳条扎捆。形成前后两面半圆形,只堵背面,正面留门。

  内部空间及应用:“阔恩布如安口”内部多用干草铺就床铺,由于干草较多不可在其内生火做饭。过去赫哲族人极少住“阔恩布如安口”,主要是在江边捕鱼,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所以临时搭建急用。

  图4-2 赫哲族“阔恩布如安口”

  3、“胡如布”

  “胡如布”也称“希日免克”,俗称“地窨子”,这种建筑比较古老,一般用于冬季捕鱼临时居住。

  构造方式:赫哲族每当寒冬到来会暂时离开现有居所,重新选址修建一处比较暖和的越冬住所。赫哲人利用天然地貌,在地下挖一个3尺深(也有会挖到70厘米深)的长方形土坑,土坑的长度和宽度多依家庭人口而定。挖好坑后,在坑周围垒砌一米左右的土墙,将若干木柱子立于土坑两端,将檩子架在木柱子上,在檩子上架椽子的一端,于坑边60厘米左右的土中插椽子的另一端,使“胡如布”呈“人”字形状。然后在建筑外侧铺苕条和茅草,并覆土。

  内部空间及应用:“胡如布”门向南开,在门的旁边,则会安装一扇简易窗户。古时没有玻璃,赫哲人用鲢鱼皮来做窗子材料。鱼皮毕竟不能经历太多风霜,为避免鱼皮窗子破裂,赫哲人会在鱼皮上涂抹一层鱼油,这样就会变的坚固耐用的多,并且可以使鱼皮透光效果增强,使建筑内部具有一些光亮。“胡如布”屋内只有一个房间,在赫哲人歇息时,他们则会搭火炕,火炕一般连着锅台。为生火做饭或烧炕取暖方便,他们在屋内搭建直通房顶的烟囱。“胡如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很受赫哲族的喜爱。这种住房使用寿命多则两年,少则一个冬天。由于屋外培土厚度在20厘米左右,即使夏季居住也不会漏雨。

  4、“卓”

  “卓”俗称“马架子”,是以“胡如布”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其建筑外观与近现代的土房外观很相似,建筑内部大部分则与赫哲族的“胡如布”建筑内部一致(见图4-3)。

  构造方式:“卓”在建造时多在平地上选址,按南北朝向修建,将土坯一层层垒砌起来形成土墙,当土墙到一定高度后,将檩子架在土墙上,架成楔形,在其上覆盖或苫上一些茅草树皮。“卓”在建造时的面积依一户人口多少而定。

  内部空间及应用:“卓”一般在南山墙开房门,且房门两侧多有一个小窗户,在古时,赫哲人为了使内部空间更加明亮,会用胖鱼皮做为糊窗户的材料,这种鱼皮作为窗纸透明度较高,并且不宜损坏。屋内空间并不复杂,与“胡如布”的房屋内间壁一样均都只有一间屋子,并且会搭建火炕,火炕位置并不固定。搭建的方向有北、有东、有西,火炕与厨灶直接相连。为防止孩子们玩耍时不慎掉入锅内,赫哲人一般多在炕与厨灶之间砌一道矮墙或用木板来遮挡。为了在生火做饭时排烟的需要,赫哲人常在屋外立起用木板拼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烟囱。冬季需要取暖时,他们将泥料烧制成火盆,再将烧好的火炭放入盆中,屋内很快就暖和起来。

图4-3 赫哲族“卓”

  5、“满洲正房”

  “人”字屋顶的“满洲正房”,俗称“正房”,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出现于赫哲族人分布区域。

  构造方式:“满洲正房”外观为楔形,屋顶起脊。起初墙体是用粗木一层一层垛起来并用木杆穿过,将泥浆抹在缝隙处,外立面极像俄罗斯族的“木刻楞”建筑。与汉族人杂居后,他们向汉族人效仿,用土坯和草辫拧成“拉哈辫子”垒墙,用椽子或檩子做屋顶支架,最后用泥把房顶抹好,用草覆上。

  内部空间及应用:“满洲正房”一般坐北朝南,与“胡如布”、“卓”等在建筑内部有明显不同,“满洲正房”会用间壁墙隔出两三间。如果是三间房,一般最东面房间用做外间或过道,中间屋子用做厨房,放置一些生活用品(见图4-4)。其他人住西屋。卧室多搭建南北向火炕,火炕是石头垒砌的。赫哲老人多住南炕,年轻人和孩子多住北炕(见图4-5)。于两炕之间,一般搭一处直通烟囱的西炕。赫哲族自古就有“西为贵”之说,因此西炕用于摆放家具,西墙则用于供奉祖先牌位,那里不能坐人。烟囱多用空心树或“拉哈辫子”搭成,建筑正面墙、东墙、西墙均安有窗户。当玻璃传入后,赫哲人的窗户材料就多为玻璃,使屋内更加明亮。到民国时期,一些富裕的赫哲族户甚至用砖砌墙,门窗上刻有花纹,窗户镶上玻璃,室内天棚或地板均涂上油漆,就连炕沿也刻有各种纹饰。

图4-4 赫哲族“满洲正房”中屋

图4-5 赫哲族“满洲正房”北炕

  6、“砖瓦房”

  “砖瓦房”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在赫哲族地区出现的一种建筑,建筑外观与“满洲正房”相似,可是建筑材料出现了质的变化。砖瓦替代了土坯,土暖气替代了火盆,铁皮、石棉瓦替代了茅草。建筑内部结构变化很大,房前院落同样大变模样,有的圈上木栅栏,有的把鱼网搭在栅栏上,还有的圈上铁栅栏,为防止栅栏因年久而损坏,赫哲人经常在栅栏上涂刷油漆或银粉(见图4-6)。

图4-6 赫哲族“砖瓦房”

  7、“塔克吐”

  “塔克吐”,俗称“鱼楼子”。是赫哲族用来存储鱼干、肉干、粮食、干野菜、各种捕鱼猎兽工具及其他物品的桩式建筑,多建在正房的东南、西南侧,具有防潮、防鼠和防家畜祸害等特点。

  构造方式:“塔克吐”的建筑外观多为长方体,一般用4根或6根粗木做柱脚搭建在距地面1.5米或两尺高的位置,底部用板或圆木搪起来,四周则用细木圆杆圈围。鱼楼子的形状多为长方体,顶端用木杆搭盖,上面苫一些茅草或桦树皮,有的人家用木板钉顶棚。

  内部空间及应用:“塔克吐”内部面积不大,没有窗户,旁边设一角门,以进出取东西。由于“塔克吐”建在木柱上面,赫哲族专门制作了活动式梯子。需要上去时,就把梯子支好;不用时,则把它放到一边。由于鱼楼子里面非常凉爽,人们夏季觉得屋里太闷热,晚上也经常到上面过夜。

  8、“温特和”

  “温特和”是赫哲族冬季外出狩猎时临时搭建的锥形木棚。在搭建前,他们先把碗口粗细、七尺左右的原木劈开,然后依圆形立起来。考虑到做饭时的排烟需要,他们在搭建过程中,在房顶留下一个两尺宽的出口(也称气眼)。由于冬季过冷,赫哲人常在建筑四周苫上茅草,再培四五尺高的土,这样可以是建筑内部暖和一些。一般冬季取土艰难,他们则用雪代替。由于房子中间多挂吊锅做饭,或烧火取暖,所以人们多靠棚壁睡觉歇息。

  五、结论

  民族特色建筑的产生取决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建筑承载了民族精神的传承,通过上述可见,赫哲族建筑均以其民族生产生活为基础,其特色特点完全向人们展示出他们独有的生产方式、社会模式、风俗习惯、精神文化。

  通过对赫哲族古代及近现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赫哲族人居住的房屋与其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这些建筑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建筑的认知发现,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生活基础,还可以在历史古代建筑中发掘建筑内含有的文明、传统、精神、习俗。因此,众多建筑不仅仅是一笔庞大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更多的是承载了民族精神文明。

  在古代时,赫哲族人为了生存适应了在各种艰苦条件下的生活,他们的传统建筑均没有良好的保温性和舒适性。而到了近现代,赫哲族人与汉族人杂居,从汉族人的智慧里学到了更多的建筑知识,就有了后来的“赫哲族砖瓦房”。在这种建筑中,赫哲族人大量采用了“汉族砖瓦房”的构造方式及建造所用材料。虽然这种建造方式取代了赫哲族人的传统建筑,使赫哲族建筑的特点不再清晰明确,可这却是赫哲族人迈入近现代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标志,且“砖瓦房”的舒适度要远远高于赫哲族的传统建筑。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新式科学技术。这里面有新的构造方式、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内部空间划分等等。因此建筑的更新换代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可以极大带动建筑的更新换代,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物质居住环境,不断增强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这才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黑龙江大地上,赫哲族一直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气魄将他们的精神文化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一直以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奋斗将这种民族文化屹立于这片北方大地。建筑与赫哲人民的生活不可分割,赫哲建筑见证了赫哲人民几千年的历史风霜,赫哲建筑不仅仅是赫哲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同样陪伴赫哲文明传承了几千年。

  最后,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像赫哲一样的民族,他们传承着自己的民族精神文明又守护着祖国的精神文明。所有民族在华夏文明这幅画卷上都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居所及建筑更是传承了宝贵的民族文明,最终将所有民族文明绘成一卷,就是我们所传承的、宝贵的中华文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