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民族建筑概述  > 详细页面

“南岭走廊”:客家土楼王——承启楼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慈仁群佩 列来拉杜 杨显国 李琳 余大锐 2017年10月25日 阅读量:

  秦汉以来,由于军垦戍边、战乱饥荒、社会动荡等各种原因,中原汉族士大夫阶层不得不多次告别家园,向南岭山区迁徙。在那里,他们繁衍生息,与当地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出了来源于中原又异于中原的客家文化。

   历经风雨,至今屹立在“南岭走廊”崇山峻岭中的土楼以及土楼里“大家庭、小社会”的社区组织就是这一文化的重要标志。有人说,土楼是客家人从南方高山密林向中原故地深情回望的眼眸,是客家人对客居地激情拥抱的臂膀,寄托着客家人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位于永定县高头乡的客家土楼承启楼建成于清代康熙年间,因为动工时间都艳阳高照、天公作美,所以又被称为“天助楼”。同时,承启楼是福建现存的最高大、古老的圆楼,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座土楼,所以又被称为“土楼王”。

  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参观承启楼等永定土楼时强调:“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山脚下,五云楼、世泽楼、承启楼、侨福楼从左到右依次排开

方圆之间三百年

  1986年,中国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是一座环环相扣的土楼,看起来像是一座城堡。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圆楼之王承启楼,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天刚放亮,晨雾还没来得及聚拢,承启楼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豆腐师傅头顶着放豆腐的案板给附近餐馆送新鲜豆腐;肉铺师傅在楼正门里支起桌子开卖起来;妇女们肩挑着两筐青菜,往集市赶;守庙人也打开了保生大帝庙庙门,上香,敬茶 

  朝阳给天空涂上一层淡淡的红色,雾气依依不舍地在村子里游荡,将一切变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承启楼的身影也变得淡淡的,隐隐约约,仿佛一切又回到从前。

人丁兴旺的历史

  除了娶进来的媳妇,承启楼里的人都姓江。他们祖籍在河南“济阳”,祖上是明末元初从河南辗转迁到福建的客家人。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只得采取家族聚居的方式,互帮互助,解决温饱、防卫等直接关系生存的重大问题。

  承启楼的建造者是江氏家族第15代(最初迁到福建的那代算作第1代)后裔江集成和他的子孙们。建承启楼的主要原因是人丁太多,之前向别人买下的土楼五云楼不够住。

  承启楼建成于清代康熙年间,花了三年时间盖成,因为建造期间都艳阳高照、天公作美,所以这座楼又被称为“天助楼”。同时,承启楼是福建现存最高大、古老的圆楼,所以又被称为“土楼王”。承启楼从外到里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扣。外环楼直径73米,周长几近300米,共4层,总高12.4米。生土夯筑墙体,底厚1.5米,顶厚0.9米,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窗,从天井采光。第一层主要做厨房、膳厅,第二层主要用于储藏谷物。第三、四层做卧室。各层均以内向挑出的环形走廊作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作为楼层间上下的通道。第二环为两层楼,每层设40个房间,为会客的场所。第三环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为私塾。第四环为中堂。

承启楼内景

  土楼,是客家人从闽西南高山密林向中原故地深情回望的眼眸,是客家人对客居地激情拥抱的臂膀,寄托着客家人所有的光荣与梦想。承启楼里建筑的诸多“讲究”也隐藏着江集成和子孙们的诸多期盼。地理位置上,背靠大山,面向溪水,为上风上水之地,希望入住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总体设计上,根据后山山脉走向设计成椭圆,达到与大自然和谐之效;具体布局上,按五行九宫、八卦原理设计,整栋楼就是一个八卦之城;楼内有阴阳两井,象征阴阳调和;排水设计也暗藏玄机,污水顺着三条明沟和一条暗沟先从南大门往东流出,再往西流去,楼主希望以此来表示花钱有计划。

  承启楼全楼有400个房间、占地5376平方米,鼎盛时期曾经居住着80多户600多人。后来,承启楼也住不下了,又在五云楼和承启楼之间建了世泽楼。五云楼和世泽楼为方楼,承启楼是圆楼。方圆之间共同见证了江氏家族集成公这一支人丁兴旺的历史。

承前祖德与启后孙谋

  作为一个农民,江集成一生先后买下和建造了规模如此宏大的土楼,这在农村实属罕见。至今,高头乡还流传着江集成治家有方、克勤克俭、善用心计的故事。一日,友人托儿子来找江集成借钱。当看到一身补丁衣服的江集成时,穿戴入时的后生大为惊讶。饭桌上,面对后生难以下咽的蒸红薯,江集成捡起最大的连皮一起吃了。经过观察,江集成觉得把一大笔钱交给大手大脚的后生不放心,最后决定让他父亲亲自来取。 

  生前,江集成请了当地的一位学究,为承启楼的大门和祖堂各撰一副楹联,作为对儿孙谆谆训教的箴言。大门楹联为:“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身为农民,江集成无疑懂得创业必备勤劳与节俭品德的重要性。祖堂楹联为:“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这副楹联劝导人们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要计较你我得失,同住一楼,要和睦相处,充分体现土楼重视“兴诗立礼”,渴望“宅焕文明”的思想境界。

  正是在楹联的警示和长辈们的教诲下,三百年来,承启楼的子孙们共学堂、共厅堂、共楼梯、共饮水、共走廊、共客厅、共大门出入,和谐共处,共同成就了这一家族的辉煌。据了解,从建楼至乾隆九年间,承启楼有32人考取了进士、贡生和举人,这些有“兄弟选魁”、“世德书香”等牌匾为证。近些年,承启楼还走出了8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的还拿到了博士学位。

  与跋涉自古老中原的祖上一样,承启楼的后代也没有停下迁徙的脚步,他们很多还踏出国门,走向海外。他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身世。1962年,从这里走出、旅居海外的华侨在承启楼边捐资建造了一座圆楼侨福楼,这座圆楼是当地最晚建立的一座土楼。

  2010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福建,参观了承启楼等永定客家土楼,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仰望土楼,初升的朝阳将土楼映照得金碧辉煌。新的时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讲究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土楼精神将会给更多的人以启示。

生活在土楼

  承启楼所在的地区位于福建边远山区,农田不多,除了水稻,山上的柿子树和茶树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以往,农闲时节,土楼里的人家主要是互相串门、喝茶、打牌,一派宁静、闲适的农家生活景象。

  然而,随着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纷纷慕名而来,这里的旅游业也得到开发。刹那间,深山里的土楼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下被推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交流的最前端。商业化气息在土楼里弥漫,土楼人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但记者深入调查后却发现,表象背后,土楼人勤劳、乐观、闲适、以和为贵的心态依旧。

江友于:新时代的土楼楼长

  很早以前,客家人地区就有了族长(年长有威望者)及其管理制度。族长有绝对的权力率领大家,可代表全楼和家族人对外行事,土楼中的祖堂就是行使权力的地方,族长在此主持族人议事、祭祀,安排各种事务,调解各家关系。江友于的祖父曾是承启楼的族长,也是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族长。因为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族长制度也随之终止。

检查卫生是江友于的日常工作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栋土楼需要选一位楼长来负责本楼防火、卫生、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工作。选举时,每户1张票。当时,有24户在家参加了投票。今年60岁的江友于当时得到21张选票,以绝对优势当选。

  祖父当过族长,他这次被选上楼长,江友于说,“很巧合”。但他认为,当选的原因主要是人缘比较好,处事比较公平,人家也愿意听。这一点和他祖父能当上族长的原因基本相同。

  问起族长和楼长的区别时,江友于说,因为承启楼、五云楼和世泽楼都是一个大家族,因此三座土楼只有一个族长;现在,每座土楼都有楼长。原来族长德高望重,管的事务包括方方面面;现在虽然也有人来找江友于帮忙协调矛盾,但楼长职责主要限于维护楼内卫生,另外协助乡政府处理其他事务。

  江友于在漳州有一家棉花厂,一般9月份出去,第二年1月份才能回来。现在当了楼长,他说出去的时间少了很多,希望尽职尽责,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将承启楼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

江进荣:从乡村教师到宣传大使

  “外高四层内四圈,里里外外四百间。占地面积约六千,历尽苍桑三百年。楼中楼来天外天,住上人口近一千。阴阳八卦布其间,天地人楼和为先。”面对几十人组成的大型旅游团,江进荣用自己总结的诗来介绍承启楼,声音洪亮。

当过小学老师的江进荣为游客介绍承启楼,还专门写了首诗

  江进荣今年已经66岁了,是承启楼江氏第27代裔孙。退休前,他是这里的小学教师。由于代课老师少,他先后教过语文、数学、自然、品德等课程。1985年,江进荣转为公办教师,现在每月有2400块钱的退休费,生活无忧。

  江进荣说,他不打麻将,也很少看电视,退休后没事可做,做导游可以打发时间,另外还可以借此锻炼身体。出于个人爱好,也为了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江进荣对承启楼及其背后的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发现了许多连建筑专家都没有发现的细节。一般人认为承启楼是圆的,江进荣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承启楼因为要与后山山脉走向相统一实际上被设计成椭圆形,后来的航拍照片也印证了江进荣的观点。由于经常关注土楼,他最近还应邀前往龙岩市参加土楼文化论坛。

  作为一名导游,江进荣最为自豪的时刻无疑是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承启楼时为总书记讲解。他说:“自始至终,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总书记要我们保护好土楼的叮嘱,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土楼人,我们要继续努力挖掘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争做永定客家土楼宣传大使!

江文光:客家传统豆腐师傅

  粉蒸肉,鸡子汤,酿豆腐……这些是客家人过节时饭桌上必有的佳肴,其中酿豆腐更是客家菜中的绝活。因为山好水甜,客家人做的豆腐格外香。

  承启楼里就有一家做豆腐的作坊。做豆腐的师傅叫江文光,今年61岁,做豆腐已经二十多年了。

每天清晨,江文光都会准时把豆腐送到顾客家中

  每天下午,江文光会准时把前一天用水泡好的豆子用机器磨成浆,接着用纱布包好放在一个缸里,然后往上面倒开水过滤出豆浆,之后将豆浆倒进锅里煮开。江文光说,他实际上用了两口锅在煮豆浆。底层锅装上足量的水,装满豆浆的锅漂在上面,这样可以防止糊锅。豆浆煮开、冷却后被倒入装有石膏水的缸里,过一刻钟就凝固成了豆腐脑。江文光做的豆腐一大特点是比较嫩滑。他说,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豆腐放在盒子里成形时要用重物压盖,另外做豆腐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地处山区,江文光家里的耕地很少。除了外出做工,做豆腐就成了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幸运的是,江文光的豆腐生意一直很好,每天清晨他都会将晾了一夜的豆腐准时送到附近餐馆或顾客家中。

  江文光说,除了养家,做豆腐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另外去家家户户走一下也是比较快乐的事情。

江云山:保生大帝庙守庙人

  一方土地一方神。承启楼的客家人普遍信奉保生大帝。据了解,神姓吴名 (音tāo),宋代名医。客家人信奉保生大帝,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

  两年来,作为保生大帝庙守庙人,江云山早上起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开庙门,给诸神上香,敬茶。除了保生大帝神外,庙里还供奉有关公和文昌君。人们一般向关公神祈求发财,向文昌君神祈求儿女考上大学,早日成才。江云山说,只要真心信奉,人们来年各方面的愿望都会得到神灵的保佑。

守庙期间,江云山早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诸神敬香

  按约定,江云山需要向村里交一些钱,同时承担庙里的香火钱。庙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乡亲和游客的捐助。由于捐助甚少,他平时也在庙门前摆一些纪念品、客家土特产来卖。

  尽管收入不多,但江云山说,他主要为了他和他的子孙能更多地得到神的保佑,会一直守下去。

  不过,就在记者发稿时,承启楼那边传来消息,通过新一轮的竞标,守庙的职责被另外一人竞得。完成交接工作后,江云山完成了守庙的使命,虽然带着些许遗憾。

舞龙,年轻人的盛会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承启楼所在的高头乡都要举行隆重的民间舞龙活动,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比春节还要热闹。由于舞龙都是年轻人来参加,元宵节舞龙又可以称做年轻人的盛会。

舞龙须请山神参与

  高头乡每个村各个片都至少有一条“龙”,每年元宵节都会有盛大的舞龙活动,热闹程度比起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现在承启楼很多年轻人春节刚过就要出门做工或上班,但更多年轻小伙子还是要等几天舞完龙再走。舞龙负责人并不固定,一般都是上一年结婚的年轻小伙子。如果上一年结婚的年轻人不止一个,最早结婚的那个年轻人为头人,按照结婚时间先后,其他人座次依次排列。一般舞龙头的就是这位最早结婚的年轻小伙子。

  2009年,承启楼里共有11个人结婚,江胜洪农历二月结婚,是最早的一个,按常规他成为2010年元宵节舞龙的负责人。他说,一般舞龙队需要20个人以上,2个人负责打鼓, 4个人敲锣,近10个人舞龙,其他人轮换。

  正月十三上午,咚咚锵的声音响彻山谷。走近一看,原来舞龙队已经集中在承启楼门口,排练锣鼓。细问,鼓手和锣鼓手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只是热热身,因为晚上就要请山神下山参加舞龙,之后舞龙就正式开始了。

  傍晚六点,江胜洪等人相继赶到承启楼祖堂。在那里,“龙”已经倚靠在墙边,静静地等待一年仅有的这几天。人们首先给龙头系上一块红布,象征吉祥。另一边,排在第11位的江斌正在往竹筒里灌煤油,做晚上上山的火把。

  请山神的地点在承启楼后山上的社公树下。去的时候,“龙”必须倒着走,即尾部在前,头在后。敬香、烧纸、放鞭炮、请山神后,江胜洪们便开启装在龙身上的电灯。夜色里,“龙”立即显示出清晰的轮廓,变得活灵活现起来。按规矩,“龙”绕神树一圈后下山,开始一年一度的活动。

挨家挨户送吉祥

  承启楼的舞龙活动一般都在晚上,江胜洪说,晚上人们都在家,夜色里舞龙也比较有气氛。正月十三晚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请山神,所以江胜洪们即兴在土楼间舞了一段时间的龙后,就各自回家了,为接下来两天晚上的舞龙保留体力。

  正月十四,夜幕如约来临,不远处的烟花让承启楼内外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年轻人在祖堂聚齐,舞龙正式开始了,今天的任务是挨家挨户拜访,以期带去吉祥和如意。

挨家挨户拜访,送吉祥

  鼓声起,锣鼓响,鞭炮鸣。一片欢呼声中,“龙”忽上忽下,左摇右摆地从承启楼游出。由于五云楼是几座土楼中最老的一座,里面还供奉着江集成及其夫人的塑像,所以拜访从那里开始。进入五云楼,“龙”首先来到中堂,三鞠躬,敬拜祖先和观音。然后,“龙”开始去楼里每户家里拜访,各家纷纷燃放鞭炮迎接龙的到来。从五云楼出来后,“龙”前往保生大帝庙参拜诸神。据记者观察,只要途中路过寺庙佛堂和树神所在地,“龙”都会去参拜。

  先中堂再各小家,“龙”先后在世泽楼、承启楼、侨福楼里穿行游走。之后,舞龙队来到高头乡街上,因为那里有从土楼里走出、在附近建了新房的家庭。笔直的大街上,人们都聚集在门前,手提一挂鞭,准备迎接“龙”的到来。

  虽然大街上的各户来自各村各片,但“龙”还是挨家挨户给人们带去吉祥。一时间,不同片的龙也相聚到大街上,两龙交汇也让舞龙队兴奋不已。

宗祠之间的交流

  尽管正月十四已是非常热闹,但高头舞龙的高潮则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这一天晚上,高头乡的几十条龙会聚在一起闹元宵。

  高头乡有三个村:高东、高北、高南。据当地人说,这三个村的祖上是三兄弟。为共同纪念祖先,联络感情,加强团结,三个村在元宵节晚上先后在三个村的祠堂周围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祖上三兄弟中,高东是老大,高北是二哥,高南最小。因此,三个村的“龙”先在高东村集合,然后前往高北和高南,年年如此。

  元宵节晚上六点半,承启楼的舞龙队先到本村祠堂参拜,绕祠堂一圈,之后便前往3公里以外的高东村。按规矩,高东村的龙会在村口,迎接他们的到来。到达后,承启楼舞龙队先进入高东村祠堂敬拜,之后便前往祠堂前的广场和附近的小学操场上参加集体舞龙。与舞龙相伴随的是几乎不断的鞭炮声。人们从祠堂拖出几米长的鞭炮,在广场上边跑边放,震耳欲聋。当地人说,桌子上摆放的一米多高的鞭炮今晚都要放完。

热闹的舞龙盛会

  由于舞龙第二站是高北,承启楼的舞龙队没有多作停留,就匆匆赶回祠堂,放鞭炮,舞龙,为迎接本村舞龙聚会热场。随着祠堂广场上的龙越来越多,多龙共舞则是最为热闹的事情。共舞最普遍的形式是一条龙从另一条龙的舞龙人间来回穿行。由于不小心,两条龙搅在一起的场面也比较常见,而这种“亲密接触”倒是不仅给人们带来热闹,更多还带去笑声不断。随着高头村最后几条“龙”的带来,几十发烟花齐放,一时间高北站舞龙聚会达到最高潮。迎来送往后,承启楼舞龙队前往下一站高南村祠堂。

  晚上十点半,在农村,这已经可以算作深夜了。但承启楼门前依然聚满了人,其他地区舞龙队的不断光临让这里也是鞭炮声不断。虽然累,从高南返回承启楼的舞龙队队员们依然兴奋不已,他们在楼前的马路上拦住过往的其他村舞龙队,要求共舞一场。

  舞龙结束时,这里的人们也有自己的一套仪式。他们来到小溪边,上香,烧纸,放鞭炮,敬“龙王”。之后,他们把 “龙”每节沾一下溪水,象征龙已潜渊。至此,盛大的元宵活动落幕了,第二天年轻人们大多会赶往各地,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