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经济文化类型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未沫 2020年09月01日 阅读量: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是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切博克萨罗夫在 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大致意为“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提法给出了一种新的族群划分方法,区别于以语言系统划分族群,比较有创造性。同时,批判了西方学者的文化模式论,认为文化模式论最终会陷入不可知论。而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还可以帮助解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不同民族在文化上表现出差异的原因。经济文化类型始终与物质文化、生产力水平以及族群文化、精神文化相联系,因此,具有相近生产力水平和相似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族,可能具有相近的经济生活和相似的文化,因此构成相似的经济文化类型。

  他们提出,资本主义时代以前的一切经济文化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以狩猎、采集或部分捕鱼为主,形成时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单纯的攫取天然产品,没有剩余产品,没有明显的分工,因此难以逾越原始公制的藩篱;第二大类以锄耕、手耕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该类型比前一经济文化类型稳定,生产率较高,有一定剩余产品,并产生了早起的阶级关系;第三大类以犁耕农业为主,生差率提高,剥削升级。

  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同时,还可以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文化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每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第一位的,起决定性的作用。

  切博克萨罗夫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还于1958年与林耀华一起提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并在1961年用俄文发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一文,直到1985年该文被译介到中国并公开发表。此理论将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由狩猎、采 集和捕鱼起主导作用;第二类以徒手锄掘农业或动物饲养为主;第三类以犁耕(耕耘)农业为 主。三种类型大致按照经济生产效率由低到高划分。

  编辑:未沫  

  资料来源:

  李伟,杜生一.对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再认识[J].兰州大学学报.2002(05).

  时少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进展评析[J].北方论丛.2009(06).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巫达,王广瑞.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学术图谱与当代际遇[J].西北民族研究.2019(03).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