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民族文化传承  > 详细页面

苗乡贫困儿童将原生态舞蹈带到北京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段丽娜 2018年08月30日 阅读量:

《咕噜跳月》演出照。

  中国民族报讯 8月1日,来自中国“天眼之乡”——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塘镇新塘小学的孩子们,以一台原生态苗族儿童舞蹈《咕噜跳月》呈现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九届校园舞蹈展演活动上,因浓郁的民族个性和艺术特色,该节目荣获“校园之星”奖、创作奖和优秀组织奖。

  本次校园舞蹈展演的45个节目是从全国370多个节目中优选出来的,而新塘小学孩子们带来的《咕噜跳月》则是在第十一届“贵青杯”舞蹈比赛中从全省77个县市选送的778个校园舞蹈节目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被推荐参加全国比赛的。

  《咕噜跳月》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对乡村艺术的挖掘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2004年起,新塘小学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咕噜跳月、月亮古歌、刺绣和民族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二课堂进行传承和保护弘扬,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年年初,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在大塘镇举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艺术培训班,对当地苗族传统舞蹈咕噜跳月进行了深入调研。

  咕噜跳月来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芦笙的发明者巴卡与弟弟巴姆相依为命。哥哥巴卡不幸被凶恶的“大虎猫”扣押,弟弟巴姆为了解救哥哥,带领乡亲们历尽艰险,终于战胜了凶恶贪婪的“大虎猫”。为了纪念这个胜利团圆的日子,每年农历冬月的第一个亥日,新塘地区的苗族同胞都要聚集在一起跳月。

  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和大塘镇政府及新塘小学达成共识,决定在保留咕噜跳月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这一流传了千年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加工和提升打造。贵州省舞蹈家协会派出理事李青老师深入大塘镇采风和创作。新塘小学学生大多系苗族农民工子女,李青用心用情和孩子们交朋友,努力解决贫困地区孩子们舞蹈基础差、动作僵硬、踩不上点、表情“木”等难题,采用“反复跳”“跳反复”等传统排练方法,使《咕噜跳月》在3个月的时间里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参演者都是8至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孩子,为了来京展演,学校选派出10位老师参加此项工作,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专派一名副主任和两名老师全程服务。

  在炎热的北京,学生们克服服装道具重等困难,不怕苦不怕累,认真排练。通过展演,学生们认识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纷纷表示:回到家乡和学校,要好好学习,争取多学习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让优秀的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并走向世界。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