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民族教育研究  > 详细页面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褚远辉 2020年11月06日 阅读量: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研究¹

褚远辉²

  (大理大学,云南省大理市,671003)

  摘要: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资源意识并构建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资源体系。从有关资源的内涵、特征、价值、类型和构建等范畴的研究入手,提供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认识框架,以此弥补相关问题在学理研究上的不足并为提高该项教育的实践有效性奠定资源保障。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资源

  ¹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西部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研究”(18JZD053);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学前双语教学视角下的滇西边境山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16BMZ057);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课题“滇西边境山区学前双语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典型案例库开发研究”(ZXYB18001);云南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滇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双语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构建研究” (ZD201914);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专项(云组通〔2018〕86号)。

  ²作者简介:褚远辉(1967-),男,汉族,大理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四川西昌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教育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出发,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国家民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重要遵循。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特别是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点和关键。

  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基于什么和用什么来开展是其中必须要回答并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而基于什么和用什么来实施其实就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高度关联。我们在这里之所以专门研究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不仅在于资源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且还是资源问题研究的薄弱性和滞后性使然。认识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需要从其内涵、特征、价值、类型和构建等维度来切入,同时还要开展基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文献研究综述。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文献研究综述

  概括起来,当前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有关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问题的研究。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研究

  科学的概念界定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基础,也是开展相关研究的一个前提条件。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概念:“广义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是指学校借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途径模式及主体性因素等的叠加和总和,狭义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则更多偏重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3]也有人分析了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概念:“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是指在该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为本民族地区所特有,以口授相传形式流传下来,能够被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开发和利用,维系、巩固民族团结和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4] 这里存在的问题是相关研究还是太少,且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也并不十分明确和科学。另外由于相关研究不多,不便于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开展其概念界定研究,影响了概念界定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意义和作用研究

  学界开展了有关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意义、作用、价值和功能的研究,以此回答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到底有什么用和为什么要开展资源问题的研究。有人提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须树立资源意识”“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来教育影响学生并形成其民族团结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意识和价值倾向等。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就无从谈起。”[1]在这里,把资源作为了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有人则把资源及其整合作为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通道之一,把资源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实现具体地联系起来(欧阳常青,2019年);也有人指出:“现有的教师队伍在相关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影响着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2]把资源的挖掘开发作为了教育者的重要能力和影响其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多的研究则是围绕资源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中介和支撑保障作用来展开的。

  (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质量研究

  资源的质量和品质决定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什么是有质量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也是开展相关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有人就从资源的目标达成性、资源的思想性、资源的教育性、资源的完整性、资源的区域独特性、资源的契合性、资源的有效转化性和资源的创新发展性等分析了有质量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应然属性。[5]尽管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范畴,但资源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适宜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都是其质量意蕴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在关注资源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数量,丰富多样的资源素材也是其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维度,没有数量积累的资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有质量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通过资源数量的积累来提高其质量,并以质量的提升来规范和引领其数量的积累。

  (四)融入式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研究

  开展融入式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研究在学界也颇为常见,主张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内容和要求等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与过程始终,并以此来探寻和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相关研究和具体做法大致如下:1.学校课程教学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及资源构建。在学校各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融入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最惯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其中尤其以思政课、历史课和语文课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最多,原因可能是这三门课程内容富含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因素,并且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契合度较高。2.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及资源构建。即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校组织开展的班级、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相融合,并形成基于这些教育活动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3.学校教育主体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及资源构建。教育者和学生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育者是该项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则是该项教育的对象及成效的承载者。学校教育主体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及资源构建就是指强化教育者和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挖掘他们身上蕴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素并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性资源。如有人就提出教师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宝贵资源并认为教师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性资源、内容性资源、教育性资源和价值性资源等[6]。4.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隐性课程属于融入式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隐蔽性、广泛性、渗透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等特点,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五)国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研究

  国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表述并不常见,类似的教育主要是国家认同教育、民族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融合教育、多元民族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开展这些教育的目的是形成国家认同、增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稳定统一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国外学者也关注到了相关教育资源构建及其作用发挥的问题。国外相关教育资源构建的方法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化的资源构建。在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教育也是国外学校的通行做法。如英国的学校就在公民教育课程、地理与历史课程、宗教教育课程中融入了国家认同教育(杨岚等,2019年)。2.生活化的资源构建。与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国外学校开展相关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的普遍做法是把思想政治道德、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核心(共同)价值观、国家认同和国家理解等的教育贯穿并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构建教育资源。如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比较“关注个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创设各种现实生活情境,寻找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学生价值智慧”(张燕等,2013年)。3.法律法规化的资源构建。重视教育立法是西方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和特点,通过颁布实施系列教育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及改革,西方学校开展的核心(共同)价值观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等也同样如此。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就通过“制定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法规支持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形成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资源(吕金函,2018年)。4.融合式的资源构建。西方国家开展的核心(共同)价值观教育往往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并注重从中挖掘构建教育资源,融合式的资源构建的特点表现得尤其典型。如有人就研究了美国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周斌等,2015年)。总的来看,国外相关教育资源的挖掘构建主要包括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两个方面,而注重隐性教育及其资源的挖掘构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相关教育资源构建的渗透性、生活化、经验化和融合化等诸多方面。在介绍国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做法和经验的同时,学界也开展了中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比较和借鉴研究,旨在揭示中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在目标、任务、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异同,并为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提供国外的经验、思路和启示,以比较研究的方式推进了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建设发展。

  (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趋势研究

  当前,有关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动态、进展和趋势等也进入了相关学者的视野,他们提出了如下观点。[7]1.资源构建的一体化趋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是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其资源构建的学理依据。但在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我们对“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在过去一段时间,把“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重心放在了“多元”上,过于注重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并由此固化了民族个性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并强调从区域实际和多元民族传统文化中来挖掘构建资源。这种做法虽然彰显了资源构建中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但淡化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资源构建的“一体化”,并给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现在,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对“多元一体格局”关系重心的认识就发生了改变,主要就是要凸显中华民族的“一体性”特征并以“一体性”来整合各民族的“多元性”,这就突出了“民族共识”和探寻各民族共识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性,反映在资源的构建上即是“一体化”趋势愈益明显。2.资源构建的整合性趋势。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复杂性以及每种资源类型所具有的优势、不足和适用的边界范围,就有必要通过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种资源类型有效加以整合的方式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组合,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完整体系并实现资源的聚合效应及其最大化。3.资源构建的有效性趋势。即把资源的有用性、有效性、效能性和效益性等作为资源构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借助于有质量的资源开发利用来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际效果。因为没有效能和效益的资源构建是毫无意义的。4.资源构建的创新与转化趋势。僵化不变和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学校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动态调整的需要,就要做好资源构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即把陈旧过时和不适应的资源剔除出去并与时俱进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资源体系。5.资源构建的政策依附性趋势。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现国家意志和行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也必然要影响其资源的构建。随着国家民族政策尤其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方法途径、环境氛围和体制机制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外,学界还开展了基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他范畴的资源特性与属性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是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课程、政策、方法途径、模式、基地、环境氛围和体制机制等作为其资源的载体,并开展了基于这些范畴的资源特性和属性研究,旨在从大资源观的视域和立场来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结构体系。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研究综述,提供了开展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和重要依据,也提供了研究该问题的基本学术线索。

二、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涉及的问题很多,但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对其内涵的揭示,因为概念界定从来就是研究特定问题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基础;或者说,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首先都是从其概念界定开始的。

  (一)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内涵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界定要求从对一般意义上的资源概念的认识入手。通常来讲,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称,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认识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内涵既要考虑资源的普遍属性和特性,更要结合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其资源构建的特殊要求,并以此揭示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质的规定性。虽然学界对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问题的研究多有涉及,但相关研究大多语焉不详,成果表达也比较含混,科学和明确的概念界定并不多见。在这里,我们尝试把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界定为泛指一切有利和有助于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任务达成、实效性提高以及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所有积极因素的叠加、总和与融合。由这一概念界定至少引申出以下认识要点。一是这里的资源主要限制和限定在少数民族地区,而并非其他地区和区域,属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资源研究。二是这里的资源专指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而并非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当然这种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学校教育资源的科学构建也离不开对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三是这里的资源特指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是为加强和改进这些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服务并直接指向于其价值功能实现的,而并非学校其他方面的教育资源,从而把其与学校知识传授的教育资源、能力培养的教育资源、思想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资源和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资源等区别了开来。四是这里的资源凸显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即资源的挖掘建构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尤其是要反映特定民族区域的历史演变、多元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养育习俗中的资源特点等。五是这里的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是指凡是有利于达成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提高其实效性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所有资源因素的总和;狭义的资源则是指基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独特资源因素的挖掘构建等。六是这里的资源还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外延宽泛的范畴体系。但凡有利和有助于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所有因素都可归结为资源的范畴,但与此同时对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概念界定的笼统性、宽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实际上也决定了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该概念适用的边界范围及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分野,并以此提高概念界定的科学性和明确性。七是这里的资源还不能就资源论资源,关注相关资源及构建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的中介转化和支撑保障作用,并服从和服务于该项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等。明确了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涵义,就为我们开展有关资源的其他方面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可能。

  (二)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特征

  根据上文我们从八个方面来提炼和总结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

  1.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综合性特征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这种综合性特征首先表现在资源类型的丰富性上。如:从资源的构成来看,有目标资源、任务资源、政策资源、内容资源、方法资源、途径资源、模式资源、环境氛围资源和体制机制资源等;从资源的载体形态来看,有课程资源、活动资源、网络资源和隐性资源等;从资源的载体属性来看,有客体性资源和主体性资源;从资源的载体形态来看,有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以及实物资源与非实物资源等。其次,这种综合性特征也反映在资源来源途径的多样性上。我们既可以通过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来探寻资源,又可以从特定民族地区的自然历史景观、各民族历史演变、语言文字和多元民族文化传统等来建构资源。最后,这种综合性特征还体现在资源表达的立体性上。既然一切有利和有助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因素都属于资源范畴,那么任何单一、平面和线性的资源表达都难以完全囊括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全部及所有。资源概念的宽泛性和民族地区资源类型的多样性等决定了其资源的综合性特征。

  2.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教育性特征

  一般来讲,资源总是与积极和正向的支撑保障作用相联系,但根据资源的性质、品质、属性及其与特定主体需求之间的关系状况,我们也可以把资源相对划分为有用的资源与无用的资源和积极的资源与消极的资源(当然这种划分只是在理论研究中存在,无用的资源和消极的资源其实是很难称其为资源的,甚至是资源的反面)。而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无疑属于有用和积极资源的范畴,通过相关资源的构建就是要服务于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任务的完成,服务于各民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意识的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经验体验的积累、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理论的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政策水平的提高、民族团结进步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观的培育等。开发构建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上述方面的教育功能,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把相关资源转化为学生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素养。这就是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教育性特征,亦即缺失了教育性或教育性不足的资源都是与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精神实质相悖的。

  3.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效能(效益)性特征

  特殊和特定的效能性(效益性)也是资源成其为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在属性。既然是作为一种现实的资源存在形态,从理论上讲它就应该是积极、有用、有效、能够提供支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源的这一普遍属性也同样适用于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挖掘构建相关资源就是用以解决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于什么和用什么来实施的问题,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那么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失去了一个重要基础和依据。毕竟资源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重要中介和支撑保障因素,其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是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

  4.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多元一体性”特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是我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由于这里的资源是指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因此,资源的挖掘构建就要充分关照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与特点。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少数民族的种类众多和结构复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大多形成了自身多姿多彩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与民族传统文化,而在这个基础上挖掘构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就必然要反映这个特点,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形态,并增进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文化适应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等。但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对立和冲突的,而是构成了“多元一体”、互学互鉴和融通发展的文化关系结构。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统整于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彰显了中华文化“一体化”根本特征,而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也必须要顺应这一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有人就指出:“民族团结教育应秉持‘一’与‘多’、‘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传承、差异与共识等基本原则,进而达到‘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8]因此,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挖掘构建就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而其间的关键就是要把“多元”最终落脚和统一到“一体”上来,这个“一体”就是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也是新时代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及其资源构建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目标。

  5.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特征

  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遵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自身规律并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般性要求。因此,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就应该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特征,并且这种共同性特征构成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主体和主流;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还要基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与特点,从特定区域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素并形成相应的教育资源,而这也决定了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然,“在我国民族政策由强调‘差异性’向‘共性’的转换——即寻找各民族间的‘重叠共识’的过程中”[9],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还要实现从显现民族性、地域性和差异性向注重共性、民族共识和一体性的时代性转化,并在这个过程中探寻各民族共识中的最大公约数。

  6.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层次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特征

  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10]这段话语表述就具体说明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特征。从其层次性特征来看,就是要关照不同学段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在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上的区别与差异,使其资源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就其渐进性特征而言,就是要照应不同学段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延续性和前后的逻辑关联性,促进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并构建科学系统和完整的资源体系。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规定了不同学段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开设顺序及课时安排,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7.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政治性、生活性与文化性特征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具有政治性特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政治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蕴。有人就从“维护民族团结是教育系统的政治任务,学校已经成为与分裂势力斗争的主战场,民族团结意识关乎学生政治立场”[11]论述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考量,相应地在其资源构建中也要反映国家的政治意志、政治行为和政治主张,适应和满足国家的政治需要并表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具有生活性特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应该是与各民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融于其中的,生活属性也构成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重要特征。强调其生活性,是由于在各民族学生日常生活和交往交流交融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素,挖掘开发这些具有生活属性的资源因素是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体系的重要要求;同时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开发构建也只有与各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缩短和消解资源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增进资源的亲和性、针对性、适应性、感染力、可接受性和可转化性,并达到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质量和教育有效性的目的。有人提出:“对于大学生而言,民族团结可能较好理解,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民族团结可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产生联系,才有可能产生效果。”[12]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还具有文化性特征。文化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形式之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重要素材来源。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开发构建地方性和校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

  8.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性特征

  所谓共建性是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和构建要充分利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积极因素,既要从学校中挖掘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从家庭和社会中挖掘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还要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开发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等。仅仅把资源挖掘构建的时空范围局限在校园的观念和做法无疑具有片面性,也难以完成其应然资源体系构建的目标。因此,秉持大资源观理念并动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客观需要。而共享性则是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要使各方面受益,相关资源不仅要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使用,也可以运用于家庭和社会开展的各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不仅使各民族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影响,也要让其他社会成员受益,并在培育全体社会成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素养过程中提升全社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和使各方面受益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性特征的主要含义。

三、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价值意蕴

  关注并研究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并不是偶然和主观臆想出来的,而在于其所具有的多方面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功能。有人就指出:“要想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必须要结合教育的要求和地区实际,充分挖掘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13]这里就涉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价值意蕴,主要回答和解决资源究竟有什么用的问题。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聚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是有利和有助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任务达成与实效性提高的所有资源因素的汇集、聚集和集成,其实质是把各种有关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因素加以有效整合,构建科学、系统、完整并能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体系。在这里的汇集、聚集、集成和整合等不仅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及其构建的重要特征,而且还具体表征了资源的聚合作用。我们认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聚合作用既是由资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的,又是由资源概念的笼统性、宽泛性和模糊性使然,同时还是构建丰富多样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客观需要。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

  支撑保障性也是资源的一个重要价值属性和内在规定性。人类的任何有目的、有意识和预期的活动过程及结果都是建立在相应资源支撑保障的基础上。我们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及其构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其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支撑保障作用,通过相关资源的挖掘构建来解决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于什么和用什么来实施的问题,并保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的顺利推进和实效性的提高。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离开支撑保障作用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也偏离了资源构建的初衷和目的,甚或是走向了资源构建的反面。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目标任务实现、过程顺利实施、预期结果达成和提供师生主体性素质等方面。

  (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中介转化作用

  资源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还发挥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借助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来教育影响学生,并通过充分发挥各民族学生个体的内部主观能动性,最终在他们身上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意识、经验体验、心理倾向、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等。这样,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相关资源就成为教育者和各民族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并通过教育者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具体地转化为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的中介作用是方法和途径,而实现资源的转化作用则是目的和结果。

  (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教育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和政治任务,民族团结进步素养是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学生的重要素质结构,而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意识、理论知识、政策水平、经验体验、心理倾向、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他们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通过相关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素养,这样就从一个特殊视域和特定方面夯实了民族地区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正如有人指出的:“对于族裔多元的国家而言,多元既创造了共同体的活力,也带来异质性的内部张力,如何处理活力与张力、共性与分殊、整合与冲突之间的矛盾关系,一直是族裔多元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上述矛盾关系时特别注重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道德感化与文明教化,还是当下正在践行的团结进步教育,都意在让共同体保持多元活力的同时,实现和谐稳定与增量发展。”[14]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及其资源的教育作用作了很好的诠释。

  (五)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社会治理作用

  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与现实命题。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社会稳定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核心评价指标,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其中就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作为各民族团结和谐和社会稳定的所有积极因素的总和,资源的科学建构和合理使用是提高该项教育实效性,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作用;同时这也是加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要求,毕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基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与特点,必须要反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来就具有社会教化、社会规制和社会治理的独特作用,并且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把相关资源转化成为社会民众(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素养来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教化、社会规制和社会治理作用从来就是不可缺少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概莫能外。有人就指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原本就预置着民族地方的自治权利和蕴含着维护多元民族文化的价值选择,因此无疑具有了实现这一核心内容的功能,变革了长期以来政府全能主导主义、国家治理单一中心治理模式、轻视地方治理特殊性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治理模式,突出了治理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彰显了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社会治理和公民社会建构治理的新思维,培育了民族地区新的社会治理内涵,形成了区域性社会治理的生态新模式。”[15]有人研究了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王鉴,2020年)等。虽然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而言的,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同样具有社会治理的价值功能。

  (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建构作用

  每种资源类型都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属性,而基于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建构作用。从理论建构作用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理论基础研究较薄弱和学理支撑不足,尤其是有关本体性问题研究的缺失等,并由此导致相关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有人就指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尚不深入,缺乏对民族团结理论的研究和建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为实践活动的开展铺平道路、扫清障碍”[16]并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增强研究的科学性。”[17]而有关资源问题的研究就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加之资源的综合性特点和聚合作用,决定了其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发挥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的建构作用;而从实践建构作用来看,资源是影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实践性因素,同时资源研究的理论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又可以为其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此,资源问题研究的理论建构作用和实践建构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有机统一的。

四、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类型划分

  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为了对其形成更深入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就有必要开展资源的分类研究。主要关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分类的标准和依据;二是根据分类标准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作具体的划分。在这里,我们从以下维度出发开展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分类研究。

  (一)层次维度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层次和适用范围,可以把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指导意义的资源、一般或普遍意义的资源和特定意义的资源三种类型。[18]

  1.指导意义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重点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理论、国家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当前,特别是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19]这些不仅是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构成了指导意义的资源,或者说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策性资源。

  2.普遍意义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总结长期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总结,提供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同时又构成了普遍意义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3.特定意义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要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实际与特点出发,立足于特定区域的社会发展演变并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宗教信仰、民族节庆活动、民族物化成果、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养育习俗中挖掘充分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精神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改革诉求,实现这些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构成了特定意义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地方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和校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等。

  (二)载体维度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划分

  资源和载体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资源是载体的内容和精神内核,载体是资源的承载和表达方式;载体因资源而生,资源因载体而传承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寓于各种载体之中,并通过特定的载体形式表现出来。从载体的维度可以对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作如下划分。

  1.主体性资源和客体性资源

  以资源载体的人的属性或物的属性为标准,可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主体性资源和客体性资源。教育者和各民族学生作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人的要素,构成了该项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而在教育者和各民族学生身上蕴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因素就是主体性资源。“我们经常讲,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师和学生身上主体化的资源是有效实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要求,指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20]除此之外,在我国民族地区还有大量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是寓于各种物化载体之中并构成了客体性资源。当然,这种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任何客体性资源也可以通过教育者和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转化成为主体性资源。

  2.课程资源、活动资源、隐性资源和网络资源

  以资源载体的具体形式为依据,可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课程资源、活动资源、隐性资源与网络资源。简单地讲,载体是专门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和寓于学校各类课程教学之中的资源即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包括国家编制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地方编制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和学校编制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也有人进一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划分为认知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和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等。[21]载体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资源即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资源。载体是隐蔽并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环节和过程始终的资源即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资源。载体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融合的资源即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资源。《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就提出:“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22]从这几类资源的关系来看,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是主体,网络资源和隐性资源是必要补充。网络资源彰显了时代性特点与发展趋势,隐性资源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形式。

  3.实物性资源和非实物性资源

  以资源载体的具体形态为根据,可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实物性资源和非实物性资源。实物性资源是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资源载体是各种具体的实物。有人就指出:“校园内的一碑一亭、一室一廊、一草一木等,都潜在地孕育着民族团结的精神和价值。校园外的民族博物馆、英雄或名人纪念馆、文物古迹、民族文化馆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位置或标志等,也都时时刻刻在言说中华各族人民和睦相亲、团结互助的传奇故事,它们本身就是现成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23]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物性资源作了生动形象描绘,其他的还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实物性资源之外的就属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实物性资源。如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舆论资源、环境氛围资源、隐性资源、体制机制资源和主体性资源等。

  (三)要素维度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划分

  基于要素维度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划分主要有下面两种形式。

  1.目标任务资源、政策资源、内容资源、方法途径资源、模式资源、环境氛围资源和体制机制资源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主要由目标、任务、政策、内容、方法、途径、模式、环境氛围和体制机制等要素构成。以这些构成要素作为标准,可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目标任务资源、政策资源、内容资源、方法途径资源、模式资源、环境氛围资源和体制机制资源等。其中目标任务资源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问题,内容课程资源主要解决用什么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问题,政策资源、方法途径资源、模式资源、环境氛围资源和体制机制资源等则主要解决如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问题。这几类资源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

  2.认知性资源、情意性资源、行为性资源和价值性资源

  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素养,而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心理结构是由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意、民族团结进步的行为方式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观念等构成。以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心理结构为标准,就可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认知性资源、情意性资源、行为性资源和价值性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形成和发展中也发挥各自不同的独特作用。

  (四)时空维度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划分

  以资源形态存在的时空维度为标准,还可以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划分为历史性资源和现实性资源。顾名思义,所谓历史性资源就是从过去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各种因素中挖掘构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而现实性资源则是立足当下,并从各种现实因素中挖掘构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历史性资源强调的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历史感以及资源本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现实性资源则显现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现实感及其当代意义和启示等。资源的完整构建总是取决于历史性资源和现实性资源的有机融合。

  当然,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类型划分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四个方面。如: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标准性,可以划分为政策性资源和非政策性资源;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可以划分为家庭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自身的形态,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存在的形态,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可以划分为传统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等。

五、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应然构建

  资源的应然构建是探讨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问题的结果,研究其他方面的问题最终都得归结到如何构建科学完整和富有实效性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上来。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主要涉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的确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目标的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课程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实施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评价等前后关联的几个环节。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的确立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而这是保证资源构建科学性的根本之所在。在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要依据并遵循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从其指导思想来看,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24];从其具体的原则要求来看,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基调、总目标、总要求、根本方向、根本途径、主题和理念等。这些既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又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也只有明确和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才能保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目标的制定

  目标制定在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中发挥引领和统整的作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具体目标不同,其他方面的范畴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与之相适应。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目标需要从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总目标。即聚合一切有利和有助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资源因素,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纵深推进、有效性提高以及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资源上的支撑保障;二是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具体目标。即根据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点与实际以及每所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特殊需求,制定具有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具体目标,并以此形成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并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的开发利用

  资源素材的开发利用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个中的道理不难理解,要构建资源首先就得发现资源,没有资源素材的发现和挖掘开发,资源的构建就没有了基础和依据。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可谓是时时有素材、处处是资源,这里的关键是我们要有发现和挖掘开发资源素材的眼光、意识与能力水平。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的开发利用中,既要挖掘开发指导意义和普遍意义的资源素材,又要挖掘特定意义的资源素材;既要挖掘课程资源素材、活动资源素材和隐性资源素材,又要挖掘网络资源素材;既要挖掘历史性资源素材,又要挖掘现实性资源素材;既要挖掘目标任务资源素材,又要挖掘内容课程资源素材、方法途径资源素材、模式资源素材、环境资源素材和体制机制资源素材等。另外,还要根据特定区域实际和不同民族特点,注重从特定区域和多元民族文化中挖掘具有独特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素材开发利用的总的要求就是要把资源的素材形态转变为现实的资源形态,把资源素材的潜在和隐蔽状态转变为即时可运用的状态,并最终实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向资源形态以及向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现实转化。

  (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课程化

  资源的课程化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高级形态和制度性保障,其本质是在挖掘开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的基础上构建专门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从资源课程化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国家统一编制的课程、地方编制的乡土课程和学校编制的校本课程等;从资源课程化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必修或选修和考核要求等。实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的课程化须着力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要遵循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编制的原则要求。从前者来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成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素材来源,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素材的概括、总结、提炼和体系化;资源素材是前提和基础,课程是结果和载体;而就后者而言,编制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既要遵循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要依照课程编制的原则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得基于特定民族区域的特色和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等。一个理想和应然状态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编制正是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之中。

  (五)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实施

  挖掘开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并实现其课程化的目的还是在于运用,而这就关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具体实施问题。做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实施工作,以下三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探明影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因素。也只有准确掌握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各种影响因素,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性才有依据和可能。影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因素多种多样,如资源自身的科学性、丰富性、针对性、亲和性、感染力、贴进度,教育者和各民族学生对资源的认识程度与运用的能力水平以及资源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契合度等;二是要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实际效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效果最重要的表征就是各民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提高,具体要求就是要根据对影响因素的认识来综合施策、多点发力和协同推进,最终达到提升各民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目的;三是要落实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价值。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是其价值的实现。“教育价值是反映教育本身的属性与教育实践活动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一个范畴。具体地讲,当教育自身的属性符合和满足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需要时,就表现出了教育价值;而当教育自身的属性不符合和不满足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需要时,则教育自身的属性就没有转化成为教育的实际价值,此时则无教育价值的存在”[25]。同样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价值实现也具体反映在其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实施符合和满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需要;或者说,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实施过程是教育主体所期望和需要的,并且达成了教育主体的主观愿望和完成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任务,则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的价值实现程度就高;反之,则其资源实施的价值实现程度就低。

  (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评价

  评价同样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究其实质就是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评价工作主要如下:一是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评价的目标。这是开展相关资源评价工作的前置性条件,评价的目标不同,评价的维度、内容、权重、重心和具体的观测点等就会有差异;二是建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即根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评价的重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评价的重点是资源转化为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状况,各民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素养的提高程度就构成了资源评价的重心;四是修正和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实现资源的持续性改进是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评价和反思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增强资源自身的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过程,过去适应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变得陈旧和过时了,这就要求在资源的构建中嵌入新元素和新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构建就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与时俱进无疑是有质量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宝贵品质。”[26]而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评价来解决和完成。

  总之,资源是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保障性因素,也是学界研究比较薄弱和滞后的问题。如何构建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度融合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体系值得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3][18]褚远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须树立资源意识[J].中国民族教育,2019(11):12.

  [2]赵英.新时代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4):14-20.

  [4]雷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6):103.

  [5][26]褚远辉.何为有质量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资源[J].中国民族教育,2020(2):12.

  [6][20]褚远辉.教师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宝贵资源[J].中国民族教育,2019(12):12.

  [7]褚远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建构的趋势[J].中国民族教育,2020(6):18.

  [8]苏德,张良.“多元一体”理论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及其实施路径探究[J].学术论坛,2017(3):166.

  [9]邵晓霞.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0-24,19.

  [10]李资源.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48.

  [11]徐莲.民族团结教育的政治性考量和文化性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7):210.

  [12]裴长安,窦全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喀什大学学报,2020(2):99.

  [13]郭丽华,何继春.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J].中国民族教育,2004(3):26.

  [14]徐欣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理论图景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文献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9(5):54.

  [15]何修良.民族团结的再生产——从民族问题视角阐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义与功能[N].中国民族报,2016-03-16.

  [16]白亮,苏光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三十年: 经验、 问题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6(5):21-22.

  [17]李然.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2):38.

  [19][22][2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 

  [21]蒋鑫鑫,等.回顾与展望: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9.

  [23]欧阳常青.论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属性及其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3):51.

  [25]褚远辉.比较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2.

    

  O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Minzu Unity in the Minzu Aerea Schools

  Chu Yuanhui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Abstract: It is complicated to better the job of Minzu unity of school in Minzu area and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doing the job is to construct a resource system, which could comply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ideological and well-directed. This article also believed that the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shall focus on the resourc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compositions, which not only could provide a new start for its theocratic research and but also provide resource guarantees for its educational practices.

  Keywords: Minzu Area   School   Education on Minzu Unity   Resource

    

  注:本文原发表在《中国教育科学》2020年9月第3卷第5期,经作者同意转载供读者参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