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他们将色彩大胆地运用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他们天生就是色彩搭配大师。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蓝天、土地、绿树、鲜花、彩虹、羽毛、毛皮都是他们获取色彩的灵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色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族群、年龄以及社会地位的区别符号,色彩折射出民族的审美情趣。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可以先从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色彩开始。
古代中国人在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从大自然复杂的色彩中归结出五种基本色彩——红、黄、青、黑和白。从周代开始,古人把红、黄、青三色称为彩,把黑和白称为色,并把这五色列为正色。除正色以外,其他的颜色都称为间色。五色与五行、五方相结合,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东方属木,色青;南方属火,色红;西方属金,色白;北方属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这种宇宙观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的民族直接将汉族的这套五行五色五方系统运用到风水占卜之中,或者是用天干地支和五行来推算新生儿适合穿戴的服色;有的民族把代表五方的颜色运用到一起,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如南方的一些稻作民族在重要的节日吃五色糯米饭,有些彝语支民族会在端午节的时候给小孩缠上保平安的五色丝线,到火把节的时候再把丝线用火把烧掉。
南方稻作民族将糯米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等泡染后再蒸煮出红、黄、黑、白、紫的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一般在重要的节日中食用,以求吉祥
因为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钟爱的颜色,这种“民族色”追根溯源的话,基本都是的红、黄、青、黑、白五色中的颜色。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颜料的进一步掌握,色彩的种类越来越多,爱美的天性使一些民族在最初“民族色”的基础上衍生出别的色彩,但不管怎样,这些色彩都不离“民族色”太远。如朝鲜族、傣族,他们都崇尚白色,但是粉红、浅绿等浅色调的颜色也成为他们喜爱的色彩,这些颜色与他们喜爱素雅的民族审美情趣始终保持一致。基于此,还是从红、黄、青、黑、白五色开始来梳理少数民族的色彩文化。
红
红色是太阳,是火光的颜色,红色带给人温暖的感觉。正如德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谈到一样,红色是一切民族都喜爱的颜色。除了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动频率最慢,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兴奋、紧张、激动之外,在罗格塞看来,对先民而言没有什么比获得食物的狩猎,扩张地盘的战争更令人兴奋,而其中不可避免地流淌的鲜血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甚至人类最初所使用的红色颜料,可能就来自敌人或者猎物的鲜血。
彝族在尚黑的同时,因为对火的崇拜,以及对红艳的索玛花的喜爱,红色成为彝族人最喜欢的颜色之一。云南石屏花腰彝的妇女服饰由大面积红色的绣片缝制而成
在古代,人们用红花、苏木、茜草等植物做染料。其中,红花是红色植物染料中色彩最鲜明的一种。红花中可作为染料的成分是红花素,易溶于碱性溶液后可在丝、麻、毛上染色,得到鲜艳纯正的深红色。红花染色在民间应用很广。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此外还有赤铁矿粉末和朱砂等颜料可用来染红。
红色在很多民族中代表吉祥。图为贵州黄平县革家人婚礼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崇尚红色的民族有: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白族、景颇族、赫哲族、柯尔克孜族、德昂族、水族、裕固族、塔吉克族等。在汉文化圈里,红色为帝王所钟爱,北京故宫的朱红色尽显华贵又不失威严。受汉文化影响,在很多民族中,红色不会轻易用在民居中。在藏区,红色只能用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布达拉宫宫体分为红宫、白宫两部分,红宫是历代达赖喇嘛居住生活的场所,有数十座佛殿和灵塔殿,高九层,外墙刷成红色。在藏传佛教中,除了僧人,其他的人不能穿红色衣物。
红色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含义。云南的拉祜族忌用红色,自己不用,也不允许别人把红色物品带到寨子里。他们对红色的禁忌,源于对血液的避讳。但对德昂族、白族、景颇族、赫哲族来说,红色却是火或者祖先血液的象征,具有避邪驱鬼的神力。
黄
在五方的概念中,中央为土,色黄。黄是土地的颜色,因为居中央,是帝王的颜色。从唐代开始,黄袍从祭祀的专用礼服,变为皇帝的常服,这一规则被后世中国帝王所延续。与汉族民间一样,少数民族对黄色的运用也极其谨慎,除了在宗教建筑、宗教服饰中大面积运用外,黄色一般只是作为小面积的装饰出现。
黄色系植物染料有姜黄、栀子、槐花、黄檗、柘树等。姜黄是天然色素中最鲜艳的一种,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根茎中含有姜黄素,它是染黄的主要成分。姜黄可直接染棉、毛、丝等纤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黄色植物染料。
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
藏传佛教格鲁派因为僧人的帽子是黄色的,又被俗称为“黄教”。传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时,各种颜色的僧帽他戴着都觉得不舒服,唯独黄帽子戴着舒服。另一种说法是,黄色僧帽是坚守出家人戒律的标志,宗喀巴弘法时,戴上黄帽来强调僧人要坚守戒律。
在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阿昌族、布朗族地区每个村寨都会有一座佛寺,这些佛寺通常都会用金色做装饰,有些规模大的佛寺修建得金碧辉煌。在阿昌族地区,人们盛行在佛像身上披黄色的布,称之为“黄单”,以示对佛的虔诚。每年十月,群众要在当地佛寺取下旧黄单,换上新黄单。
四川凉山彝族妇女在火把节活动中打起黄伞,成为火把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四川凉山布拖彝族妇女在每年火把节时撑起的黄色油纸伞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很多老人回忆,在20世纪70年代,取代过去挡雨的蓑衣,布拖妇女流行起黄油纸伞来。黄伞不仅可以挡雨,还可以遮阳,在火把节这个男女谈情说爱的季节里,还可以作为遮羞的屏障。在蓝天下,太阳照在伞上透出的黄光映在姑娘的脸上,把年轻的姑娘映衬得更加美丽。
青
青,在人的观念里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颜色,从青天、藏青、青丝、青草这些一提到“青”就会想起的词可以看出青包括了蓝和绿,而且这个蓝包含了天蓝、深蓝,甚至蓝到发黑的不同色相。崇尚蓝色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毛南族、黎族、布朗族、壮族、傣族、畲族、瑶族、德昂族、柯尔克孜族、高山族、布依族、维吾尔族等。崇尚绿色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和水族。此外,随着人类对植物染料的不断认识,染色技艺的不断进步,原本是尚黑的民族如苗族、侗族等渐渐喜欢起非常接近黑色的蓝色来,而且这些民族对蓝色染料的运用走在了很多民族的前面。
贵州丹寨苗族妇女的蓝色上装
在古代,蓝色的服装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蓝色染料用量极大。蓝草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制取蓝色染料的草本植物。蓝草有五种,分别叫茶蓝(又名菘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这些植物的叶子经过发酵后成为蓝色染料,这样的染料耐日晒、水洗和加热,非常受各族人民欢迎,有些地区把蓝草当成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随着人们对蓝色染色技术的不断认识和改进,染色技术也随之发展到了极致,苗族蜡染和侗族亮布就是对靛蓝染色技术发挥的集中体现。
绿色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清真寺。绿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绿色象征着生命力。伊斯兰教以绿色为尊。在伊斯兰教的建筑中,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使人一看便知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黑
黑色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神秘、力量、厚重和博大。在藏缅语族彝语支的民族中,彝族、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怒族和拉祜族都对黑表示出了极大的认同感,他们当中甚至有的民族直接用“黑”来命名自己的族称。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乌蒙、哀牢山彝族自称“纳苏”、“聂苏”,贵州彝族自称“糯苏”,皆有“黑族”或者“尚黑的民族”这样的意思。纳西族各个支系的自称不同,有“纳”、“纳日”、“纳亥”、“纳西”等, 但“纳”有“黑色”之意,“日”、“亥”、“西”意思为“人”,所以,也有“黑族”或者“尚黑的民族”等意思。在纳西族中,黑色的引申义有“大”的意思,形容暴雨、深山老林的时候都会用“纳”这个词。中国崇尚黑色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怒族、拉祜族、土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佤族、阿昌族、满族、维吾尔族、景颇族、赫哲族等。
广西那坡黑衣壮
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鞣质(又名单宁)的植物树皮、果实外皮或虫瘿,例如五倍子壳、胡桃青皮、栗子青皮、栎树皮、莲子皮、桦果等。除植物染料以外,少数民族对黑色的运用,有的直接来自动物皮毛,如纳西族妇女的“披星戴月”披肩就用黑色山羊皮制作而成的,有的直接利用被烟熏后的锅底黑来涂抹。
白
白与黑相对,是两个极端。黑表现为光消失的极致,吞没一切色彩。而白则相反,它是光存在的极致,释放一切色彩。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崇尚白色的民族是最多的,他们是:俄罗斯族、东乡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土族、阿昌族、满族、维吾尔族、景颇族、赫哲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萨克族、门巴族、普米族、基诺族、回族、朝鲜族、土家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羌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高山族、柯尔克孜族等。
藏传佛教建筑中的白色和红色
纵观这些崇尚白色的民族,可以总结出游牧民族(动物白色的乳汁)、生活在雪域高原的民族和生活在北方的民族(冬季的冰雪)容易出现白色崇拜,此外,那些祖先有过白天鹅、白虎、白鹿、白山石等图腾崇拜的民族也对白色表现出深深的认同感。在这些尚白的民族中,也有民族用白色来给自己命名,如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白话子”等,意思皆为“白人”;普米族自称“普莫米”、“普日米”、“拍米”等,意思为“白人”或“尚白的民族”。
朝鲜族被称为白衣民族,喜欢素雅的色彩
白色,主要是通过漂白的方法取得。各族群众最容易得到的漂白剂就是草木灰,用草木灰水浸泡苎麻、丝帛可以起到漂白的作用。很多民族很早就掌握了煅烧石灰的方法,将石灰运用到建筑之中。也有民族直接使用动物的白色皮毛,来表达自己对白色的喜爱,如羌族服饰中的白色羊皮褂子。
红、黄、青、黑、白,貌似简单,但任何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所折射出来的是这个民族的图腾崇拜、民族的迁徙、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技术的革新(染料、纺织),以及宗教信仰的形成等。在缤纷的色彩文化背后,它所诉说的是民族的发展历程。打开中国少数民族色彩这扇五光十色的窗户,希望能看到更加广阔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