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作家  > 详细页面

沈从文

来源: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 作者:阳玉平 2018年08月14日 阅读量: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曾用过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等笔名,于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凤凰县的行伍家庭。沈家原是簪缨世家,后至沈从文的祖父这一辈加入军籍,其父亲成为大沽炮台的一员裨将,其母亲是具有土家族血统的女儿。沈从文及其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都是由母亲担负。

  童年的沈从文聪颖但是十分顽劣,经常逃学。在班主任毛先生的训导下,刻苦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致在后来的文品、人品上,沈从文都是躬身谨行。1916年因难以管教被送进预备后训练班,1917年投身行伍。1923年在文学革命主义和新社会理想的影响下,只身前往北京,在这里开始了艰苦的文学创作之路。

  沈从文先生一生的文学作品卷帙浩繁:《鸭子》(1926)、《蜜柑》(1927)、《雨后及其他》(1928)、《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神巫之爱》(1929)、《旅店及其他》(1929)等小说集;30至40年代出版的有:《石子船》(1931)、《虎雏》(1932)、《记胡也频》( 1932)、《泥涂》(1932)、《阿黑小史》(1933)、《月下小景》(1933)、《记丁玲(1934)、《 如蕤集》(1934)、《从文自传》(1934)、《八骏图》(1935)、《月下小景外八篇》(1936)《湘行散记》(1936)、《边城》(1936)、《湘西》(1939)、《长河》(1948)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的集子,总计约70余种。

  1924年至1927年年底,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也是他创作的启蒙时期。1924年,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和散文《遥夜—五》,从此步入文坛。1925年发表了《第二个狒狒》、《棉鞋》。其后《福生》在《语丝》上的发表。1927年短篇小说《我的邻》得到叶圣陶的欣赏,直至1928年年底,《我的邻》《在私塾—一个老退伍兵的自述之一》《或人的太太》《柏子》《雨后》《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及新诗《想—乡下的雪前雪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三年间,先后发表的各类作品多大170余篇。1926年,他的散文、小说、诗歌、戏曲合集《鸭子》在北新书局出版,1927年,小说集《蜜柑》在新月书店出版。

  1928年—1930年他的创作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是他文学创作的过渡时期。他的创作已摆脱了物象的陈列式描述和生活的原版复制,提高了情节设置和语言运用的技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显生动和丰满。如《萧萧》《龙朱》《阿金》《神巫之爱》等都较为深刻地刻画了人物不同时态下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萧萧》作于1929年,沈从文把笔端落在家乡童养媳制度上,写她们的遭遇与悲剧性命运。他在这篇小说里延续了自己一贯的风格,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情节可分为三个阶段:萧萧嫁作童养媳,萧萧被花狗诱奸,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萧萧逃跑失败,差点被卖,再到后来萧萧把儿子生下,同丈夫圆房,一家人快乐相处,接着儿子阿牛迎娶童养媳,在唢呐声中,又一代萧萧进了门——她们一代又一代地继续着悲凉的人生。这样一个故事只能产生于乡下,沈从文把童养媳现象处理得自然而和谐,在他的笔下它是极平常的事。乡下人的道德观是无为的,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人是无法改变的。在这个原始纯真、善良朴素的世界里,没有“文明”世界中的道德冲突。但城市的“文明”正欲一点一点地摧毁乡村朴实的生活习惯,为了保存内心的纯净的原始世界,沈从文最终安排萧萧逃跑失败,整个生命是自然地再次循环。城市和乡村在进行了一次无声的交战后,城市偃旗息鼓。

  小说《丈夫》写于1930年,叙说的是丈夫和其他所有的乡下丈夫一样,让自己的老婆老七到城里河边的船上“做生意”,从农村来探望老七的丈夫,碰巧在她与五多去烧香时无法遇见,于是在等侯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他误认为老七主顾的水保。老七回来了,丈夫却仍然不能与她说说枕边话,老七忙于接客,使老实的丈夫受到了疏忽,兵士在船上一阵闹,使丈夫的心境更为寂寞并感到略微的恼怒,心理上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思量,最终把老七带回了家。本篇细致深刻地描写了丈夫的心理历程,以男性的眼光来彰显乡村的道德含糊性,沈从文把自己无为道德观的切人点放在人物之间微妙关系与心理刻画上,把笔触深入到地方文化的中心去,由内而外去探讨这种地域文化的自然现象。如丈夫、五多及大娘等人物在看待老七的一切性交易时,他们认为那是自然得连说点别的都不说的事。这就是乡下人的道德观,也是沈从文自己的道德标准。在这篇小说中,妇人们“做了生意,慢慢地与乡村离远,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这妇人就毁了”。老七也在这里染上了城市太太的习气,却仍然保留纯朴气质的妇人,所以跟丈夫回乡下去了。沈从文惯于反复探讨的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对立,在这篇作品中仍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对乡村文明进行了又一次的肯定。

  沈从文在1929年写了一部富有童话色彩的《阿丽思中国游记》。1929年至1932年,胡也频被杀害,沈从文怀着沉痛的哀思写下长篇回忆散文《记胡也频》。1931年他写了自己“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即后来著名的《从文自传》。他从自己出生的地方写起,一直写到他进入北京,纯朴自然的湘西凤凰县和文明现代的北京城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对比。在自传中他写了自己的家庭,写这个典型的行伍世家、祖父和父亲的军人身份对自己几个兄弟的影响;儿时的逃学及大自然对自己的影响;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清乡时的杀人场景;还描绘了许多奇人,如《一个老战兵》里的老战兵滕师傅,《姓文的秘书》里的文姓秘书官,《船上》里头的曾姓朋友,以及《一个转机》里的印刷工人等,在这些篇章中他成功地刻画了这些人物。进入30年代以后,沈从文在文坛上的地位不断上升。

  1934年完成的《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自然的生命形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它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交界的茶峒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沈从文在写翠翠时,已是酝酿已久,一触即发,他竭尽笔墨把水滴般清透的人儿用湘西的纯美的物事来勾勒,作者的用心使翠翠成了《边城》里写得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关于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个来源就是夫人张兆和。作者并不是把三个人给他的印象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经过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在沈从文的很多作品里都曾有过这样明慧温柔的乡村女孩子,如三三、萧萧,可翠翠并不是她们的一种重复,而是一个完整丰满、自有个性、栩栩如生的形象。《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那里没有阶级斗争,那是曾经原始的纯美世界,是人性美熔铸的天堂,是沈从文心中始终存留的无暇的“婴儿”世界。“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与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美永远是合乎自然的美。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当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情感都顺应自然向前发展时,却又有了这样的凑巧与不凑巧。故而小说在阐述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类命题时,流动在其中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与他以乡土为题材相对的是都市人生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如《八骏图》《都市一妇人》《如蕤》《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绅士的太太》等,都是对都市文明、都市人生的批判。抗日战争爆发后,写下了散文《湘西》和长篇小说《长河》。1949年,出版发行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1931-1949年是沈从文创作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的思想已经成熟,他的作品中闪烁着哲理与智慧,对人事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描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出版发行了中国历史文物方面的著作《中国丝绸图案》(与王家树合编)、《唐宋铜镜》(1958)、《龙凤艺术》(1960)等。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并于198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复发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编辑时略有改动)

编辑整理:袁娅琴

参考资料:赵志忠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