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资讯  > 详细页面

锦屏文书:穿越五百年的木商文化遗产

来源:锦屏县人民政府网 2022年11月08日 阅读量:

  看似距离我们生活语境已然遥远的锦屏文书,却是忠实记录着清水江 500 年文明发展史 的“活化石”,是大西南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活态镜像,也是我们走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古代生活世界的秘密通道。透过一页页泛黄破旧的锦屏文书,我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苗疆” 契约社会,畅游清水江木商文明的历史长河。

  “黄金水道”清水江

  美丽的清水江,以水之清纯而闻名,享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游了清江忘桂林”的美誉。 清水江是沅江的主源,发源于贵州省都匀斗篷山,干流全长 459 公里,流经都匀、凯里、剑河、锦屏、天柱等十多个县市后,进入洞庭湖, 归入长江,流域面积 17145 平方公里,是贵州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

  历来,清水江被称作是连接贵州与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水上丝绸之路”。而下游锦屏河段,长 87 公里,山势开阔,河面宽敞,排筏 舟船十分便利,一度成为江南进入贵州、通往 川滇的重要枢纽和木材贸易码头。

  到了清朝前期,贩运商业盛极一时,清水江木材贸易的盛行,大批商人涌入清水江地区贩运木材,使得原本偏僻的西南山区呈现一片繁 荣兴旺之盛况。

  “杉木之乡”锦屏,因有通江达海的清水江黄金水道,成就了辉煌的木材时代,孕育了见证“皇木时代”的木商文化。早在四五百年前, 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木材市场。 木材贸易的空前繁荣,也引发了争夺木材利益的斗争。

  嘉庆二年(1797)春,立在卦治老码头对岸 的《奕世永遵》石刻,就是“内三江”锦屏的卦治、王寨、茅坪和“外三江”天柱岔处等近七十年惊心动魄的“争江”史,最后御状惊动嘉庆皇帝的历史见证。

  现锦屏县城飞山庙里,还存有一块刊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的《八步江规》残碑,它共同约定和规范了当年清水江亮江支流木材采伐运输行为,从“头步”村寨到“第八步”村寨之间“分步”放运木材,保证各取其利。

  木商文化“活化石”

  悠悠清水江,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翻 开“锦屏文书”,那一卷清水江波澜壮阔的放排历史,一幕幕又重现在眼前。

  据史料记载 ,明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为围剿婆洞林宽侗族农民起义,一支明朝军 队从洞庭湖溯沅江进入清水江后,被“丛林密 茂,古木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的深 山箐野景象所震撼。清水江“古木阴稠”的消 息就这样传到了京城。之后,在皇宫修建征用的“皇木”中,黔东南剑河、锦屏、天柱等地的木 排沿着清水江顺流而下,经沅江入洞庭湖,进 长江转大运河,一直放到北京都城。黔地产好木的消息,就像所放木排一样沿着清水江顺流 而下,传遍了大江南北。

  “旧闻天下山,半在黔中青”。贵州省十个林业重点县,黔东南占了八个,其中台江、剑 河、锦屏、天柱、黎平五县分布在清水江的中下 游。时至而今,全州 3 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林地占 70%以上,森林面积 2850 万亩,森林覆盖 率 62.8%,森林蓄积量 1.2 亿立方米。“黔东南林业是贵州林业的皇冠,锦屏是镶嵌皇冠上的明珠”。锦屏森林面积 171.91 万亩;森林蓄积量 1262.07 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 927.0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71.16%。《黔南识略》称:上至清 江(今剑河),下至茅坪,清水江两岸的大森林, “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

  “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从明到清,朝廷在锦屏开设“木市”,广征“皇木”, “民木商”也大量涌入,木材贸易空前繁荣。五百年间,清水江成为黔木出山最早和最大的通 道,由此带动了当地与中原、江南地区的木材贸易活动,刺激了人工造林业的兴起和繁荣。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木材贸易、人工造林已成了黔东南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强大支柱产业。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人工拖运、纠纷调解等林契文书,也就是让当今中外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并不懈探究的锦屏文书。目前,已发现并收集到档案馆年代最为久远的锦屏文书是明成化二年(1466) 的一份山林买卖契,距今已有 554 年。

  锦屏文书承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数 百年林业经济史,价值堪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比肩,是我国乃至世界保存较为完整、系统、集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民间档案。 2010年2月,“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 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苗侗“风情画卷”

  美丽在山水,传奇在风情。翻开一张张锦屏文书,也是在翻开一段存封的历史。一份份发黄的文书,清晰地记录着清水江苗疆社会的生活往来。

  “锦屏文书”以其穿越五百年时空的木商文化底蕴,见证了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各民族间融合共生、林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 在黔木出山时代,锦屏、天柱等清水江沿岸 的民族村寨,每年要接纳上千名外省木商和数 以万计的本地少数民族木商在此进行木材交 易,“杉木之乡”锦屏因林业兴盛而名播华夏, 而所产生的锦屏文书也成了西南苗侗村落和汉文化融合的重要历史和文化记忆。

  除了独特的林业契约外,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侗苗人民,大凡涉及土地买卖、建屋造房、财 产典当、兄弟分家、男婚女嫁、祭祖求神等民间 百事,也多有文书约定,做到“口说无凭,立此为据”,加上乡规民约、账簿、碑铭、谱牒、诉讼词及信函等文书,使后人得以探寻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锦屏文书堪称一个西南原生态契约型社会的活化石。

  时至今日,锦屏文书仍然在发挥功用,成为破解清水江流域锦屏等地区长期以来山常青水常绿“社会基因密码”的“金钥匙”。在当地人们心中,它是“活”的,在调解家族之间物权 纠纷和其他重大场合时启用,至今仍然具有部分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村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发挥着作用。

  黔东南州多彩的民族风情,亦与当年林业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苗侗汉多民族和谐相处生活智慧的多彩呈现, 是黔东南“百节之乡”的历史追忆,是那一针一线融入生活智慧的苗侗刺绣;是那一身身沉甸甸的银项圈和明晃晃的银凤冠……

  抢救保护“凤凰涅槃”

  上世纪 60 年代初,锦屏文书最早在锦屏境内发现之后,锦屏县档案馆就敏锐地开始了这一民间瑰宝的抢救保护,通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与努力,锦屏文书终于一步步走出 深闺,历尽风雨见彩虹。

  2001-2003 年,由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 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 1950)》一至三卷本在日本问世,锦屏文书第一 次进入国内外学术界视野,引起极大反响。 此后,在《中国绿色时报》法国《欧洲时报》 《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和香港《华南研究资 料中心通讯》等几十家报刊媒体争相报道下, 国内外掀起了一场锦屏文书研究热潮。

  2006 年后,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的两次对锦屏文书抢救作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石宗源、林树森、王富玉等领导先后对“锦屏文书” 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由民间、学术机构的自发组织,走上以政府机构统一部署的工作快车道。征集范围由锦屏县扩展到了周边的剑河、天柱、三穗、黎平等五县,至今覆盖到从江、岑巩、台江、榕江等九县市。至 2019 年底,黔东南州获得中央和省级抢救专项经费 1388 万元,累计征集到锦屏文书原件 212,864 件,已整理裱糊 126,646 件,编目 160,604 条,数字化 142,775 件 。目前,锦屏文书整理已公开出版物共计 160 种,正在出版 60 种,下步计划再出版 140 种。

  在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为打造好锦屏文书文化品牌,锦屏县人民政府 2015、2016 年国庆节期间,举办了两届“锦屏文书文化节” 活动,以锦屏文书为主题对清水江流域文化风 情进行了大规模的展示,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2010年至2018年,先后与中山大学、清华大 学等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了 5届锦屏文书国际学术研讨会。锦屏文书研究成为黔学的一门新 学,形成了以中山大学、贵州大学、凯里学院、清华大学和锦屏本土 5个研究团队,及日本、韩国等学者组成的国外研究团队。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凯里学院先后在锦屏县设立锦屏文书研究基地和工作站,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

  2017 年 11 月,东亚国际档案工作会在贵阳召开,锦屏文书在会上进行了专题介绍和展示,让与会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进一 步扩大。

  2018 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至此,锦屏文书的保护和研究利用更加有了专门立法的保驾护航。

  2019 年,锦屏县人民政府以锦屏文书为蓝 本,成功将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申报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现每年到锦屏文书特藏馆参观以“中华诚信精神,世界生态典范”主题陈列展,被锦屏文书 “诚信、礼法、生态、和谐”核心理念洗礼的游客达 3万人左右。原省委书记孙志刚和国家档案局领导等先后莅临锦屏文书特藏馆参观指导工作。

  我们期待着锦屏文书以更加坚定的步伐, 朝着“世界记忆工程”的更高目标迈进。

  “锦屏文书是全球重要混农林文化遗产中苗侗少数民族混农林生态体系中唯一得到较好记载的、还在民间留藏着的濒危文书,是全世界农民混农林活动的活态记忆库,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

  

  资料来源:锦屏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