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作品评介  > 详细页面

民族文艺美学理论的新探索——评意娜《文艺美学探赜》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林生 2021年08月02日 阅读量:

作者:意娜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时代要积极挖掘、整理和研究我国民族文艺理论思想著述,为时代所用。这不仅因为当下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也因为推进文艺理论体系建设,需要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

  藏族学者意娜的文艺批评论著《文艺美学探赜》,以藏族文学艺术史中的三个经典样板——经典文本之《诗镜》、视觉艺术之唐卡和口头史诗之《格萨尔》为美学分析对象,阐释和建构了藏族文艺美学的特征和体系,描绘出三种艺术形态中藏族审美精神的外在表征和核心特质。这一论著既从理论的高度提炼、概括和阐释了藏族文艺作品蕴藏的美学内涵,丰富和拓展了藏族文艺美学思想,又试图为民族文艺美学找寻适应现代文化生活的出路。可以说,这部论著对新时代我国民族文艺美学理论的建构与探索带来了诸多启发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日渐丰硕,涌现出《少数民族古代文论选释》(1993年)、《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评注》(1989年)、《中国古代民族文论概述》(1995年)、《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1995年),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2005年)等论著。这些论著论域广泛,成为“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美学探赜》则是一部从生命哲学切入,专门阐释藏族文艺美学思想的论著。对生命的追问是民族文化的永恒话题,藏族对生命的敬畏与达观是其文化的深层基因。作为藏族学者,意娜对藏族文艺美学思想的阐释,直面其中的生命哲学,无疑抓住了藏族美学的核心本质。这也让论著超越了仅仅对藏族艺术形式、风格、内容的一般性关注,将对藏族文艺美学思想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视觉艺术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包括藏族艺术等民族艺术时,我们往往把民族民间艺术视为后工业时代人们反观前现代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总把某个地域文化从整个文化传统、时代潮流中孤立出来。《文艺美学探赜》则一改这种认知的狭隘视野,从一种更为宽泛的文化视角审视藏族文化史。

  论著从藏族视觉艺术出发,认为整部藏族文化史就是不同时期真实世界的表现方式与观者观看方式的关系史,而这里的视觉,并不囿于艺术本身,而是涵盖传统艺术以及现代传媒方式,并进入宗教、历史、科学、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的视觉文化。这种从整体文化史观来阐释藏族艺术的视野,打破了学科划分的限制,把视觉化的藏族文化本身“交融孕生”的性质凸显出来,展示了藏族视觉文化在表现形态上的复杂多样性。依据这种文化史观,我们再来审视唐卡,就不执着于探讨唐卡艺术的物质载体与质料本身,而是侧重于观看者赋予唐卡的审美意义。这样一来,既可以观察人们对于唐卡艺术的回应,也可以以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审视藏族视觉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对藏族文化的重新塑造。总之,从整体文化史观解读藏族文化艺术,为我们深度思考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路径。

  当下的文艺创作与研究,都面临着传统以何种方式进入当下的问题。《文艺美学探赜》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以藏族文艺美学思想为基点,直面藏族文化艺术的新问题、新机遇与新发展。如论著借鉴现代间性理论阐释了藏族诗学《诗镜》的经典化过程,从全球化民族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了史诗《格萨尔》,提出要突破作者中心主义和文本中心主义的桎梏。

  作者着眼于藏族文化在新时代如何传承才能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承前启后的问题,总结的是藏族传承至今的各种文学艺术传统中所蕴含的藏族文艺美学的规律性的理论,其眼光是放在未来的。因此,作者认为,必须把藏族文艺美学置于一个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才存在多种阐释的可能,才能把思想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作者的研究不仅回答了当代中国藏族文学艺术理论的问题,也关注着藏族文学艺术的丰厚传承,即以何种方式来面对新的技术时代、新的文化时代、新的一代创作者和接受者的问题。恰如论著所指出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得这片大海的一部分特征,获得阐释的有效性和真理性。”

作者:王林生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