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风俗 > 婚恋习俗  > 详细页面

广东韶关市曲江瑶族婚姻婚俗

来源: 作者:赖 群 2019年01月10日 阅读量:

广东韶关市曲江瑶族婚姻婚俗

  据《曲江县志》载:曲江建县(公元前111年)之前,土著人皆为粤人。至唐宋时期,土著居民仅瑶族一种,有万余人。后由于战乱等原因,迁离曲江的瑶民不少,至今仅有3400多人,主要分布在罗坑、樟市和枫湾镇。

  1949年以前,瑶民均生活在深山,用竹卷、树皮或茅草搭盖简易的棚子来居住,一户或两户一个居住点。有部分瑶民由于生活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在这个山头居住生活一段时间,又搬迁到另一个山头去生活,一山过一山,汉民称其为“过山瑶”。因为曲江瑶民的生活历史悠久、环境特殊和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仪与风俗也别具一格。

  媒人牵线 结婚自由

  瑶族姑娘一般到了18岁以上,小伙子到了20岁以上时便可结婚。男女结婚多是女嫁男娶,但也有少数招郎进门的。不论是女嫁男娶或招郎进门,多是双向选择,自由自主。不过也有少数从小买女做童养媳的。男女结婚一般须有媒人牵线协助促成。故在瑶族民间至今仍流传有“天上无云不成水,地下无媒不成亲”的谚语。娶妻或招郎是要包“利事”(红包)给媒人的,多少不限。媒人的任务是了解介绍双方情况,传递双方信息,协调解决问题,促使双方满意成亲。若男女满意,就择吉日结婚。也有些人在完婚前,要请算命先生测算双方的年庚八字,若无相冲相克方可定亲。被招进门的男子,无人耻笑,不受歧视,与其他男人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即使汉人入门,也颇受尊重。如1949年前,共产党的东江纵队(游击队)在始兴顿岗及曲江枫湾茶园山一带活动时,留下一些伤病员在瑶民家中养伤治病,后来这些伤病员便在瑶族落户成亲。新中国成立后,有位治好伤名叫李某的汉人与瑶女结婚入族后,一直在茶园山居住。

  招嫁结婚 礼仪简便

  青年男女结婚时,无论男娶女嫁或招郎进门,嫁妆及礼仪都比较简便。没有箱、柜、眠床、桌、凳等大件头。男方只送皱纱、花裙、花带各一条给女方。女方受礼后,回送一条花帕给男方。花帕是用一尺见方的蓝布制作,用五色丝线裱边。帕的四周共绣有8个拇指大小的梅花印,中间绣的是一寸见方的正方印。有钱人家嫁女,为显体面,也有摆酒请客吃饭的。结婚那天,备有猪、鸡、豆腐等酒菜,宴请亲戚吃一餐。穷者不办。瑶民嫁女不卖女,父母嫁女不讲钱。他们嫁女时不但不索取男方的礼金(即身价银),反而还要花点钱买嫁妆给女儿,变为贴钱嫁女了。他们认为:假如女方父母向男方家索要了礼金,就意味着将女儿卖给人家了,结婚后,女儿和女婿就没有赡养父母(双方父母)的义务了。所以,一般人嫁女都不肯收礼金,更不敢索要。女儿出嫁怀孕后,若娘家生活条件较好,女儿还可以回娘家坐月生小孩,居住一段时间。被招进门的男子结婚入族后不用改姓,结婚礼仪从简。结婚那天,女方家买一两只鸡、几斤猪肉和豆腐等酒菜,摆二三席请亲戚吃一餐就可以了。衣着随便。男方家不用摆酒请客。有的男人进门后过两三年,可把老婆孩子一同带走,或另立家庭,但赡养父母(双方父母)的义务不能变。

  亲人送嫁 吃拦路餐

  瑶妹出嫁时有人送嫁,多者10余人。送嫁的亲人多是女方父母或兄长亲送(因为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小孩不宜亲送),其他人限在6至9人,徒步相送。“过山瑶”散居百里瑶山,路远山高,远者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姑娘嫁后要到过年或几年后才能回娘家探亲,所以,出嫁时母女相哭,亲人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传说200年前,曲江樟市芦溪有个瑶族姑娘,美丽善唱,远嫁到英德沙口的石坳深坑猪塘寮白花陂,两地相距百余里,女方的父兄及亲友共11人相送,翻山越岭,风尘仆仆到达沙口投宿一晚后,第二天又不辞劳苦,继续步送到小江大埂。此时,有三四人因疲倦想打退堂鼓,折道回去不送了。新娘难依难舍,随即编歌唱道:“有心送娘就会连连送,送到河背沙口街,送进石坳深坑垌,送进猪塘寮白花陂。”送嫁人听了为之心动,终于把她送到了夫家。白花陂也因此歌而出名。

  新娘快到男家时,男家一般要燃炮竹迎接,并在路上或大门坪设宴招待媒人、新娘和送嫁客人,此宴名叫“拦路餐”。遇到天下雨时,拦路餐可摆在门外的屋檐下。若屋檐下摆不了,则在门坪搭雨棚来摆设。此拦路餐非同小可,有钱人家须把喜筵办得丰盛些,让媒人、新娘和送嫁客人吃得开心,喝得高兴。否则,媒人、新娘和送嫁客人不肯进屋,并向男家提出一些附加条件,若达不到目的,媒人和女方父母则提出退婚。所以,拦路餐这一关十分重要,男方必须认真对待,怠慢随便不得。

  新人拜堂 敬茶认亲

  新婚喜庆,男家门户贴有新婚对联,以此增添喜日的祥和气氛,祝愿来日家庭美满幸福。新娘和客人进屋后,客人先坐下喝茶,然后洗澡(路远的要在男方家住一晚)。接着是新郎和新娘拜堂。拜堂是在家里的厅堂,厅堂设有神台柜,正中放有香炉(一个祖宗姓氏一个香炉),香炉后面是祖宗牌位,写明本姓的堂名,如姓邓的就写“南阳堂上高曾祖考历代宗亲之位”。拜堂时,家门外先摆一张台,台面放有猪、鸡、豆腐等供品(用盆篮装着)。新郎身着新衣,新娘除着新衣外,头顶花帕,[身穿]身穿花裙,腰束花带,脚穿花鞋,两人一同步出门外。此时,有人点烛烧香燃炮。新婚夫妇合手鞠躬共拜天地,拜毕回堂敬拜祖宗牌位,最后才拜父母。招郎进门的则不用拜堂。

  晚上,新婚夫妇要向男方长辈敬茶,通过敬茶来认识亲人。敬茶时,男方长辈在厅堂四周坐着,新郎手捧托盘,托盘放有数只小杯和一个茶壶,新娘跟随新郎每教称呼一位宾客(亲人),新娘即敬茶一杯(半小杯),受敬者喝茶后即放一个红包于托盘,以示酬谢。

  敬茶后,新婚夫妇回到洞房,有些地方的年青人和少年儿童,便涌入新娘洞房,一则看看新娘的新面孔,二则要新婚夫妇给点“东西”吃,热闹一番。新郎新娘劳碌一天已觉疲倦,为早点休息,便将早已备好的糖果、饼干、花生(有生有熟)等食品,撒给闹房者,来者有求必应。青少年们拿到食品后,便高兴离去。有些俏皮的年青人,闹房时暗中把一些山蚂蚁放到新婚夫妇床上取乐,弄得新郎新娘睡前须捉蚂蚁。

  成婚立约 离婚焚证

  瑶民结婚,一般都要立婚约。婚约由女方父亲、媒人、中人(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中间人)共同协商订立,由中人执笔。婚约一式两份,内容别致、浅白、具体(举例附后),落款时间写在两张婚约合并的中缝上,把每个字分为两半。将来若有纷争,将两份婚约合并就可辨出真伪。婚约一般由中人保管。日后如有夫妻不和,难以维系,便将两份婚约(结婚凭证)拿出来合并确认无误,双方当事人在场监看,由中人点火焚烧后,就算解除了婚姻关系。

  附《立婚约》样本:

  主招婚帖人:女,赵满凤,年庚二十一岁,无婚配合,本人自愿请媒问到[保留]邝日新,男,年庚二十四岁,无妻配合,两方自愿结成夫妻,婚姻白发。日后生有子女,一子两顶,多者均分。两方爱顾家里,不能反悔,如有不顾家里,另招另嫁,两方不能干涉。按照婚约执行为凭。口说无凭,立有字约,永远为照。

  在场人(赵满凤)父:赵先九

  媒人:邝三福

  主笔人:赵万胜

  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七日

  (两婚约合并,在骑缝上面合写年号。)

  一子两顶 两子均分

  曲江大多数瑶民结婚所生的子女,都是跟父亲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婚后生育的子女,实行一子两顶,两子均分的做法。所谓一子两顶,两子均分,就是无论嫁女出去或招郎进门的,夫妻共同生育的子女若是一个(不论独子或独女),都要承顶父母,即既顶父姓,又顶母姓,变为复姓,如邵女与邝男结婚后只生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姓邝邵,并有承担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如果生有两个女儿或两个男儿,则一个跟父姓,一个跟母姓。生有3个小孩以上的,则除每姓均分外,余下一个由夫妻商量而定姓。跟姓顺序是:女到男家的,生下第一个小孩跟父姓,第二个小孩跟母姓,3个以上的由夫妻商量而定姓;招郎进门的,生下第一个小孩跟母姓,第二个小孩跟父姓,3个以上的由夫妻商量而定姓。儿女分为两姓后,代代相告,不能通婚,以免近婚,影响后代健康。从孩童时就卖给人家做童养媳的,长大转婚所生的子女,全部都跟父亲姓。有的童养媳长大后不同原定人结婚的,则以兄妹相待,可另嫁他人。这种一子两顶,两子均分的婚姻,可使双方姓氏后继有人,香火不断。不是一子两顶,两子均分,全部子女都跟父姓的,不管子女多少,同样有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使双方父母,人到晚景有靠。

  为保瑶族 瑶汉禁婚

  过去,瑶汉通婚是有严格规定的。由于瑶族人口较少,为确保瑶族人口得以繁衍发展,瑶族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准瑶妹嫁给汉人,更不准瑶族男子被汉人招进门。故在瑶族中流传有“瑶妹出垌,收绝人种;土佬进山,大家喜欢”的歌谣。(瑶妹出垌,意为瑶妹嫁给汉族人;土佬进山,即汉族男子被瑶妹招进门。很久以前,曲江县先有瑶民,后才有汉人,所以,瑶民称汉人为土佬。笔者注。)而汉人一般也不愿进瑶山与瑶民结婚。因为汉族人世代生活在平洋或丘陵地区,生活方式与瑶民不同,所以,一旦进了瑶山,生活就不习惯。故在瑶族民间中也流传有“岭禾田笑,禾田上空叫”的俗语。意为汉人进瑶山住不惯,就好像田里的禾苗不宜搬到山头上空去一样。汉人若有被瑶妹招进门结婚的,各执一份婚约,厅堂神台仍设两个香炉,从两个姓。所生子女同样是一子两顶,两子均分,语言和生活习惯均从瑶族。

  瑶汉通婚 坚冰已破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瑶民童婚(即童养媳)等买卖婚姻已被废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进行登记结婚,一些良好的婚俗仍继续保留,婚宴不讲排场。但姑娘结婚时,嫁妆已有微妙变化,父母购有瓷面盆、热水瓶、棉毡、木箱等时髦的日用品送给女儿出嫁。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瑶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下,不少瑶族青年男女跳出深山,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结识不少朋友,增长不少见识,旧的婚姻观念已逐步改变,瑶汉通婚人数逐渐增多,禁止瑶汉通婚的坚冰终被打破。瑶妹结婚的嫁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有公路通达的地方,很多有钱人家嫁女时,均买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电饭煲、消毒碗柜、煤气炉、红色的大塑料盆、红塑料桶、拉舍尔、床单等日常生活用品作嫁妆。每件嫁妆均贴上双喜红纸。出嫁那天,新娘身穿艳装(有的还穿婚纱),乘坐小汽车前往男家。嫁妆用汽车运送,并有10多或几十亲友乘车相送。普通人家则用手扶拖拉机送嫁。结婚那天,男女双方家,一般还要宴请亲友吃一餐,少者几台,多者10多台。新娘到了男家,仍然还要拜堂,礼仪从旧。所不同的是,有钱人家的新郎西装革履,新娘浓装艳抹。普通人家变化不大。但也有旅游结婚,不宴请,不拜堂的。不管哪种结婚形式,瑶女均出嫁不出卖。改革开放以来,曲江瑶族姑娘远嫁到广州、深圳、中山、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共有数十人,有的还嫁给有钱人家,但她们都不要身价银。

  

出处:(原来源:韶关市曲江区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