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志  > 详细页面

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壮族来源与分布

来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2日 阅读量: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人中的西瓯骆越的一部分发展形成的。在数千年前,壮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两广一带的广阔地区。

  壮族前称僮族,史书写为“撞”或“僮”,出现于南宋。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庆远、南丹溪洞之民呼为僮。”南宋李增伯在上宋理宗的奏折中,也提到宜山有“撞丁”。在古代汉文史籍上,壮族先民还被称呼为乌浒、僚、俚等。

  壮族因居住和方言等差异,又有布壮、布土、布依、不布沙、布越等多种自称。本县和连山县的壮族,历史上称为“垌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遵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倡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把僮族改称为壮族。

  本县壮族的分布,除有小部分居住在寨岗和三江县城外,大部分定居三江镇沿陂村和新岩村莫老寨。两个村的壮民均姓莫,先后从连山县太保镇上坪凤凰村迁来,据其族谱记载,沿陂村壮民约在明朝正统年间迁居三江梅村,后迁到沿陂村,至今已21代;莫老寨壮民约在清朝初年迁来落居。至今已有12代。连山壮族,据《连山县志》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据此推断,本县莫姓壮族的先祖,也在这期间从广西迁来太保凤凰村,然后才迁到连南。

  本县壮族迁来连南后,与汉族交错杂居,在生产生活方面,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生活习俗、服饰等方面与汉族已没有多大差异。由于害怕受民族歧视和其它方面的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改认汉族。不敢承认自己是壮族。1985年9月,根据壮民的意愿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经县人民政府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恢复为壮族。

  

  资料来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