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状元大多出在江南地区,而贵州自明代置省,始开文化,行科举。同时,“改土归流”的推行,中原地区大量移民的进入,也为贵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清,贵州文化发展已蔚为大观。
其中,赵以炯以云贵第一文状元,大魁天下,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夏同龢(hé)、探花杨兆麟并成“三状元一探花”,开贵州科举史上未有之壮举。
赵以炯
(1857-1906),宇仲萤,又名鹤林,贵州贵筑(今贵阳)青岩人。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及第,殿试获一甲第一名,是云贵两省以文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曾任翰林院修撰、四川乡试副考官、广西学政、全国会试同考官等职,回黔后主讲于贵阳学古书院。
赵以炯的一生,除大魁天下名噪一时外,在后来的仕途中并无太多业绩记载,其在京城备感官场环境复杂,无心相争而抱病辞官返回故里,也透出了其淡泊名利的坦荡品格。
赵以炯以自己的才学,为贵州写下了永垂青史的一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病逝,葬于青岩弓腰寨附近山上。
赵以炯像(许觊佳摄于贵阳市赵以炯状元故居)
清光绪十二年 纸:赵以炯殿试策(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夏同龢
(1868-1925),字季平,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清末著名书法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人,曾任湖南副考官、法政学堂监督、国会众议院议员、江西省实业厅厅长等职。
其编写完成的《行政法》,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
曹维城
(1683-?),字介人,原籍贵州平越(今福泉市)人,落籍贵阳,出生于习武世家,其父曹元肃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武进士。曹维城20岁凭借高强的武功和深刻的策论脱颖而出,被康熙皇帝 “亲笔御点” 为癸末科武状元,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个武状元。曾任云南副将,30多岁便辞去军职返回贵阳定居,居住在今贵阳邮电大楼旁的“曹状元街”。
贵阳曹状元街街景(许觊佳摄)
杨兆麟
(1878-1919),原名杨锡谟,字次典,贵州遵义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会试,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人称“杨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浙江嘉兴府知府等。
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时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后归故里,倡议纂修《续遵义府志》,并主持初纂工作;继又到广州,任国民政府参议员,1919年病逝于广州,年仅41岁。著有《守拙斋诗集》、《守拙斋文稿》。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网络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