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一带一路  > 详细页面

第五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举行 各方共促交流互鉴

来源:中新网广西 作者:杨陈 2021年04月29日 阅读量:

  第五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3日在广西桂林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嘉宾共计100多人出席了会议,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学者共13人在线上参会,围绕“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展开讨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出席论坛并宣布开幕。他充分肯定了第四届中国—东盟论坛为桂林的文化建设贡献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强调了桂林在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上的枢纽作用。

  赵乐秦说,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文明城,同时也是国际旅游胜地,其独特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共同建构了桂林瑰丽、多元的文化样态,未来,桂林将继续发挥文化枢纽的作用,全方位凸显桂林的国际地位与文化价值。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主席朱东表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五年来,以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为纽带,推动并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交流日益密切,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凝聚智慧共识,促进民心相知相通,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李珍刚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在中国与东盟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广西民族大学聚集人才与区位优势,未来将不断加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探索推进更多学科领域民族方向发展,为中国、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人民心灵沟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力争成为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研究的高地和民族文化展示窗口。

  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位专家学者就论坛主题“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做了主旨发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马克林(Colin Mackerras)贺辞视频中为中国“点赞”。

  他说,“中国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改造的同时,还积极保护民族文化,使之不被摧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保存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刘培林研究员以视频方式作了《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主旨发言。他强调,中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将有可能在“十四五”末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更高台阶,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也将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会上,菲律宾雅典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杨真真教授以视频方式作了《菲律宾华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旨发言;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作了《“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盟民族文化互动与文化多元性》的主旨发言;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教授作了《守望根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广西实践”》的主旨发言。多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本论坛主题作了颇有高度和深度的论述。

  在下午的分会场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的历史关联”、“中国—东盟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冬青表示,我们应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路径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活力和潜能。与此同时,我们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要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据悉,本届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民族大学及桂林市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承办。

  通过研讨,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的历史关联、中国—东盟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发展、中国—东盟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从而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持。

作者:杨陈

  资料来源:

  中新网广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