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盛实业有限公司利用靠近棉花产地的优势积极发展棉纺织业,同时从和田、喀什、吐鲁番等地大量招收少数民族员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图为一位少数民族员工在车间工作。资料图片
通过十几年的探索,膜下滴灌成为一种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大面积种植棉花提供了技术保障。图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女职工正在使用机井进行滴灌。资料图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为推动新形势下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央投资继续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倾斜,“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这对于新疆而言,可谓规模空前的集约投资。此举将改变新疆原有的渐进的建设方式,在推进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也将引发与秩序调整相关联的问题。其中,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与资源禀赋要素和地方文化认同的适应关系,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妥善处理的三个关系。
跨越式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
新疆水资源环境的特征,隐含着系统秩序维持的平衡约束、与消费方式相联系的承载力约束。新疆水资源环境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意味着提高水资源合理利用水平的方向在于科学用水。
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水资源是一个具有强约束性的因素。新疆水资源环境具有3个重要特征:一是干旱少雨,单位面积水资源拥有量少。在新疆的传统经济中,水就是生命线,是绿洲的标志。二是地域系统的封闭形态相对完整,“三山夹两盆”的格局使新疆拥有相对稳定的水资源供给量和自循环秩序,可调节弹性较小。三是南北疆水资源储量分布悬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压力较大。
新疆水资源环境与消费方式相联系的承载力约束,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给承载消费规模的有限性。新疆的水资源总量限制了水资源消费总规模,超过其承载力将导致系统演替的恶化。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建设已经存在水资源供给压力和用水矛盾,特别是天山以南地区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代表的用水竞争,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十分突出。在2001年实施从博斯腾湖抽水输入塔里木河工程之前,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塔里木河下游累计断流7600多天,其他河流如和田河下游断流5200多天,叶尔羌河下游断流2500多天。这些现象说明,新疆水资源环境本身十分脆弱,在这种水资源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势必加大用水压力。如何提高用水效率,协调水资源利益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新疆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坎儿井是新疆人民提高用水效率的智慧结晶。这一暗渠引水方式减少了水蒸发造成的损失,维护了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惠及当下的生态工程和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探讨新疆跨越式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仍然可以从坎儿井的建设中汲取智慧,这就是和谐用水。诚然,新疆大规模集中建设所需要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协调方式,已不是简单沿袭坎儿井的修建技术所能满足的,但是协调新疆跨越式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关系,起码要关照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维护建设用水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平衡,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新疆水资源环境相对自成单元的状态下,满足建设用水需要的根本出路就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探索推广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技术,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保障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这本身就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网络的建设与协调,保障增量潜力的合理动员和调剂。新疆的外流河基本在北疆,水资源增量的潜力也主要在北疆。加强对北疆相对丰裕的水资源的管理,提高对北疆水资源特别是外流河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南北疆水资源的合理调剂和功能定位,是提高新疆水资源合理利用水平的重要方向。同时,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设施建设,也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内容。
其三,协调工业用水、城市建设用水与农业用水、民生用水的关系。在水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水资源的分配直接涉及具体人群、产业发展的利益。新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用水需求,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农业用水、民生用水产生影响,协调用水的关键就在于调整水资源分配过程中简单的消长关系,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推动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把高效节水技术应用于农业用水和民生用水,有效缓解用水压力。
跨越式发展与资源禀赋要素的相互适应
新疆跨越式发展对引入要素是有约束条件的,能够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适应发展趋势的技术要素才是合适的。在这一约束条件下,新疆当地的禀赋要素也须努力改进,如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管理条件等,使之与引入要素相适应,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的质的飞跃。新疆经济社会积累的发展能力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仍是基础力量,但跨越式发展不是依靠这一自我积累的力量实现的,而是在一种自我积累力量相对薄弱的状态下,通过中央政府组织的对口支援和投入来推动的。因此,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归为外力推动的类型。
外力推动的新疆跨越式发展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面临两类要素的整合关系,即引入要素与当地要素的整合关系。经济学理论往往忽略资源配置过程中禀赋要素的“身份”,把不同条件、环境的禀赋要素视为无差异的单纯技术特质。实际上,不同条件、环境中的禀赋要素存在不同的适应要求。越具有能动性,附着文化、制度色彩越浓的禀赋要素,对资源配置过程条件、环境的适应要求越高。由于引入要素与当地要素事实上存在不同的“身份”背景,因此,在资源配置的要素建构过程中,便存在要素的相互认同关系。
通常,后进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时会引入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这些引入要素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并借助有利势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引入要素与当地要素整合,并以引入要素为主导的局面。以引入要素为主导的资源配置要素建构过程本身,就内含着两类要素相互适应的问题。比如,引入要素对当地资源禀赋的新发现与动员,形成新组合,实现熊彼特(奥地利经济学家,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阐释“创新理论”——编者注)意义的发展创新;引入要素融入当地资源,主动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表现为适用技术应用策略;引入要素与当地资源禀赋要素整合,提出与当地资源禀赋要素相适应的要求,要求改善参与配置的资源禀赋要素素质。
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资源配置过程,客观上也存在着禀赋要素的“身份”与认同关系。认同是整合的基础,认同的前提必须是符合共同利益。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引入要素与当地要素的配置,本质上也是一个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两类要素的相互适应和认同是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
新疆跨越式发展资源禀赋要素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当地资源禀赋地域特色突出,资源环境对跨越式发展的方式和可持续形成内在约束;对口援疆引入要素携带原先技术理性并形成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两类要素技术理性的认同存在一个整合区间,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调适的过程。处于被动地位的要素存在被要求改进的问题,同时也形成对引入要素功能发挥的制约。
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资源禀赋要素的特点表明,以对口援疆为背景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需要重视两类要素技术理性的认同,寻找技术理性认同的协调机制。这一协调机制本身也需要一种认同前提,即引入要素与当地要素的整合,必须以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是一条底线,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可以实现资源禀赋要素的认同与建构。此外,必须适应开放竞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进步趋势。这是适应开放竞争条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只有适应这一条件,资源禀赋要素的整合才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
对口援疆与地方文化认同的相互适应
从经济利益出发协调对口援疆与地方文化认同的关系,关键是确立当地居民在跨越式发展过程的主体地位。对口援疆的主体是当地居民,援疆行为是以新疆当地居民的利益需要为依据的,援疆的内容、方式、过程应该由新疆当地居民具体实践。
新疆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对口援疆禀赋要素的技术认同,总体上显性而具体,引入要素与当地要素可直接比照,适应与协调过程的标准明确,呈现的问题也直接可判。在技术层面的认同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价值层面的关系,即涉及价值理性层面的适应问题。价值理性层面的适应隐性且无形,表现为文化意识形态。如果说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资源禀赋要素建构技术认同的工具理性跨越表现为对技术进步追求的技术手段飞跃,具体由资源配置过程的技术结构承载,价值理性的跨越则表现为文化认同的跃迁,呈现为对经济社会变迁过程的价值判断。在这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跨越,是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对口援疆推动的跨越式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改变了渐进的发展方式,原先需要较长时期完成的建设投资集中在短时期内完成;二是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秩序,并影响到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传统调节方式和承载状态,一些资源面临着重新调剂、合理安排的要求;三是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四是更活跃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新的文化因素。总体而言,新疆呈现出经济活动密度更大,社会生活节奏更快,市场交流更加频繁,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的状态。通常,在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总是相应地引发文化秩序的调整,产生文化认同问题,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推进方式同样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的认同问题。
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同文化因素的碰撞所引发的文化认同问题,在根本上仍然可追寻到具体的利益基础。利益关系从民众的角度可分为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精英阶层还包括政治利益。诸利益关系中,经济利益与民生的直接关系,决定了经济利益总是最直观、最突出地显现出来,并成为其他利益关系的先导。因此,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也必然从与民生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开始。对口援疆与地方文化认同相适应,须从最直观、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入手,通过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为文化的认同奠定基础。
对口援疆的过程应当以新疆当地居民为行动主体,有当地居民参与决策、形成决策的民主程序,在决策过程中贯彻、体现当地居民的愿望,使参与过程成为认同的直接实践过程。当地居民参与对口援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认同的过程,有充分的参与,才可能更充分地相互理解以达成共识。在援疆成果分享的落实上,应该体现出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要,这是认同的利益动力。过程认同是结果认同的基本前提,利益分享的认同是过程认同的逻辑延续。当地居民在对口援疆过程中充当行动主体,直接受益,实现对口援疆与利益认同的相互适应,也就疏通了文化认同的途径。
对口援疆与地方文化认同相适应,意味着引入要素携带的文化因素被接纳为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的新因素,文化接触、碰撞的结果不是冲突,而是激发活力,趋向相融,推动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开放型文化秩序建构。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