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地区 > 发展成就  > 详细页面

“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让“彝欣”向荣、“易”路生花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侯凯悦 李权财 2023年04月06日 阅读量:

在树新风积分超市,居民们排起长队,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受访者供图

在树新风积分超市,居民们排起长队,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受访者供图

彝欣社区外景。资料图片

彝欣社区外景。资料图片

彝欣社区内的制衣厂。受访者供图

彝欣社区内的制衣厂。受访者供图

  4月的四川凉山,天空蔚蓝深邃,阳光灿烂明媚。鸟儿放声歌唱,索玛花满山绽放。

  沿着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的孙水河,远远地便能望到甘哈觉莫安置点——彝欣社区。这里是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现有1698户人家,涉及9个乡镇、33个村共7000多人。

  喜德县曾经是国家“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县之一。过去,一些彝族群众居住在偏远的高海拔地区,交通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来源单一,生活十分贫困。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喜德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着力点,一批批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村新寨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从2020年开始,四川省民政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在凉山州6个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实施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采取省民政厅支持、州为主体、高校指导、社工参与的“厅—州—校—社”合作模式,通过以党建为核心、社区为平台、社工为纽带、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治理行动,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框架,推动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新型社区,防止搬迁群众规模性返贫。

  彝欣社区便是“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所服务的6个社区之一。

  住得惯,才能搬得出

  “2019年我刚来社区的时候,崭新的安置楼房下,垃圾随处可见,好些年纪大的居民不会用家里的电器,马桶三天两头堵。”彝欣社区党委书记吉力阿体回忆道。

  便捷智能的现代化居家环境,却给一些习惯乡村生活的老年人带来了困扰,个别居民一度萌生了搬回老家的想法。

  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于搬迁群众以往所住的木板房、茅草房、瓦板房,现在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巨大的进步,怎么还会有居民想搬回老家住呢?这可让社区的工作人员犯了难。

  让下山的群众住得惯,成为社区党委和工作人员的第一个工作重点。

  为此,社区成立物业公司,聘请两名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居民入职水电维修岗,为老百姓处理马桶堵塞、家电故障等后勤保障问题。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们进楼入户,手把手地教群众怎么用煤气,怎么洗热水澡,如何将垃圾归类到指定地点。同时,两天一次的“社区小课堂”也开展起来,讲授政策宣传、社区情况、生活知识、家电使用、感恩教育等内容。

  “起初,课堂的到课率比较低,尤其是老年人对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融入感和接受度不高,后来我们发动以往在村寨中具有威望的老人加入,在他们的带领下,课堂的参加人数不断提升。”吉力阿体说。

  居民有问题,社区就解决,住得惯成为百姓们搬得出的动力基础。

  百事得其道者成。现在,“社区小课堂”的开课频率已经降至一星期一次,居民对新生活适应了许多,社区环境干净整洁,社区入住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过得好,才能稳得住

  走到一片菜园前,看到绿油油的新叶,来社区参观的队伍中有人问道:“这是什么菜?”

  “这是我种的萝卜,都长出来了!”一位居民热情地回答着。

  “早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大家觉得在这里的生活成本有些高,而且大家也习惯了自己种菜吃,所以开发了社区的‘微田园’。”吉力阿体向参观队伍介绍道,“我们和居民之间签署协议,种得好还有奖励。”

  当时,虽然彝欣社区还未正式揭牌成立,但易地搬迁群众的需求同样得到了重视,工作人员以管委会的名义请示上级,希望能在社区中开辟一块菜地供居民种植蔬菜。

  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社区中的部分绿化区被改建成了社区“微田园”。现在,每家每户都分到了20平方米的菜地,每片菜园里还种上了一棵果树。“微田园”既保障了居民的基本蔬菜需求,又降低了生活成本,还美化了居住环境。

  “我不仅种了萝卜,还有小白菜和油菜,我已经快两个月没有买过菜了。上次的评比活动中我的名次靠前,社区还奖励了我一块空地和一些生活用品。这里有房住、有地种,啥也不愁。”这位居民热情地带领访客走进自己的菜园,言语间满是幸福和自豪。

  “微田园”是彝欣社区的一张独特名片。伴着桃树、李树的成长,彝欣社区居民亲手种下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逐渐结出累累硕果。

  有就业,才能真致富

  位,彝绣文化也通过合作社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如今,阿的几几每个月单靠彝绣就有上千元收入,她高兴地说:“以前全靠丈夫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如今我在家里带着娃就能挣着钱、补贴家用,家里人对我刮目相看,日子越过越好了。”

  “通过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是居民所需,也是当地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彝欣社区第一书记欧林说。

  生活在社区,工作也在社区,这样的例子在彝欣社区还有很多。

  在喜德县彝欣社区的现场招聘会上,搬迁后的马海伍支迈出了就业的重要一步。她希望找一份适合自己、离家近些的工作,兼顾家庭。最终,马海伍支顺利签约,成为了一家彝绣公司的绣娘。

  最近,彝欣社区的制衣厂也开了工,居民追逐幸福生活的脚步和快速转动的缝纫机一样不愿停下。就在这一针一线之间,百姓织就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2021年,彝欣社区共举办了14期技能培训班,参加人数达到641人,在社区内解决就业人数达500多人,工作岗位分布在社区内的假发、彝绣、服装等工厂及合作社。在技能培训以及社区企业的带动下,彝欣社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得到大幅提高,真正兑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安置群众作出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承诺。

  彝绣是彝族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许多彝族妇女从小就会的手艺。为带动搬迁安置群众就业,社区内建立起彝绣合作社。

  合作社的负责人阿的几几今年34岁,是彝欣社区中数一数二的绣娘。2019年搬进社区后,她和姐妹们参加了当地妇联组织的彝绣免费培训班,经过系统学习,技能提升很快。后来,她在社区里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一批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在当地就业。

  背着娃,绣着花,就能养活自己养活家。绣娘阿的几几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社区其他居民提供了就业岗。

  有力量,才能可持续

  在社区的树新风积分超市前,居民们排起整整齐齐的长队,不由得让人好奇。

  “树新风积分超市”是以积分兑换制度为基础运行起来的“慈善超市”,出自“彝路相伴”专业社会工作者们的巧思。社区居民通过做好人好事等志愿服务获得积分,积攒一定积分后可以到慈善超市换取生活用品。

  “树新风积分超市”大大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通过奖励机制的引导,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善了,社区整体的环境质量提高了,“讲文明、树新风”成为社区居民的自发行动。

  “‘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不仅为我们社区带来了慈善超市特色项目、提供了‘快乐同行’‘天府银龄’等专业服务,也带来了高校社会工作专家的指导,还为社区注入了‘助人自助’‘服务本位’的专业理念,协助孵化社区组织、建立社工站、培养本土社工人才,而这也是为我们彝欣社区赋能、实现社区自主成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吉力阿体对“彝路相伴”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我们社区‘两委’班子工作流程更有条理、工作效率更高,看着兄弟姐妹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更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

  站在山坡俯看彝欣社区,一幢幢金色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楼傍水而立,一个个绿色的“微田园”生机盎然,与居住区交相辉映,隐隐约约还能听到社区志愿者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播报……

作者;侯凯悦 李权财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