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木鼓置放在寨边专门建的木鼓房,母鼓放在左边,公鼓放在右边。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头人或魔巴(巫师)敲击木鼓是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通消息,祈求天上的精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和作用,“拉木鼓”便成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拉木鼓多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中旬或秋后举行。届时,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时间及主祭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和以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2天一大早,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前来拉木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把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新鼓进寨日,举寨欢腾,邻寨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众人一起载歌载舞,剽牛和杀猪、饮酒娱乐。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二十余天。抠凿完成日,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的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于木鼓房周围,再一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木鼓是佤族的吉祥物,在佤族的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中说道:“木鼓声咚咚,是佤族祈求丰收的五谷;木鼓声咚咚,是佤族向往未来的幸福”。
牛是佤族的吉祥物,祭牛头则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剽牛和供奉牛头,是佤族人民祈求安居乐业、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传统祭祀活动。在佤族聚居地区,每个佤寨都建有一个用于集会祭祀、载歌载舞的广场,剽牛活动就在佤族寨子的广场举行。剽牛仪式既庄严又神秘。所用的水牛经过挑选,都是强壮的黑色公牛,一是佤族崇拜黑色,二是祭祀用的必须是水牛头。在他们看来,大角牛头是神圣之物,是财富地位的象征,是供奉神灵的祭品。剽牛开始时,先由佤族大摩巴(祭师)进行祈祷,之后剽牛手手持长镖上前对准牛的左肋间猛力刺去,一举把牛剽死。然后割下牛头,众人分割牛肉。佤族供奉牛头的习俗,源于对牛的崇拜。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主要功能用来耕田,是人类的最亲密伙伴。因此在中国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牛神崇拜。由于水牛对佤族生产生活贡献较大,于是佤族就把水牛当作了自己的吉祥物。由于水牛的价格比较昂贵,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能力购买,当举行重大活动时或者当部落与部落之间解决矛盾和纠纷时,就把水牛作为庆祝活动最好的吉祥物,都要举行盛大的剽牛活动,并请村寨里比较有威望的头人,选好供奉水牛头的地方,把水牛的头好好地保存起来。所以,牛头就成了财富、吉祥的象征。在佤族村寨中,用牛头或牛头图案作为建筑物的装饰。
由木鼓、牛头图纹组成的图案,象征纯朴、纯洁、刚劲、丰衣足食。
参考资料:360百科:木鼓、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