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苗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苗族饮食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郑家齐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寨300米长的长桌宴,可供上千人同时举杯畅饮。 宁坚摄,引自民族画报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苗族酸汤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比如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将收割下来的青菜、白菜、韭菜、萝卜等洗净晒干,切细,调糯米粉、糯米饭或米汤、辣面、盐水等与菜拌匀腌于坛内即成。生食可作劳作午餐的下饭菜,冰雪封冻时节可开汤就食。平时煮新鲜蔬菜或瓜豆,掺与酸菜或酸汤,食后既可健胃生津,又可清火祛热。暑天将酸菜开成清汤或将生酸菜泡以凉井水,是十分可口的解渴饮料。

苗族糯米饭 

  糯米是先用冷水泡发胀后,过滤放于木甑上蒸熟,再盛放于木盆内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一次吃一天,常年如此。认为现舂现煮,吃了养人,放久了的米是陈米,吃了不养人。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两种,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户必备。水碾(有称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几百年历史,据传是外族传入的。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数架水碾,也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使用,干旱主要还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笼烘干或日晒干的稻谷放入石臼内,用脚踏碓杆后端,使舂杆起落,利用落下的力来舂米,舂好即筛去糠而得净米。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在新媳妇初见翁姑,女婿拜见岳丈时,糯米制作的上述礼品是必备的礼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图片摄影:刘军)。

苗族糍粑

  糍粑的做法是将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巴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后摊成饼状,置通风干燥处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保存一两个月。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还可用微波炉加热。苗族向来比较重视糍粑的制作和功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用糍粑招待贵宾胜过用鸡鸭猪狗招待。最有趣的是苗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都离不开糍粑,每年腊月,苗族少女就要准备好各种形状的糍粑;三角形、园形、长条形、五色糍粑最多,色质以最白者为佳。待到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外寨苗族未婚青年男子来游春,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糍粑向正在跳芦笙舞的意中人的花腰包投掷,如男子也有意,就接收,如无意,可婉言谢绝。待到正月结束,男子邀约好友以一斤糍粑一斤糖送至女方家,女子请好友作陪款待男子及其亲朋。如果话有投机,双方就可在以后的相月亮活动中交往,如无意,就不了了之。结婚第一年,男子要用一斗二升的糯米打成的大糯粑擀成簸箕状,装进麻布口袋中,挑至女方家,其意何故,不详。

苗族油茶

  油茶是苗族待客的饮料,清香味浓,做法与侗族油茶不同。将油、食盐、生姜、茗茶倒入锅内同炒,待油冒烟,便加清水,煮沸,用木槌将茶舂碎,再用文火煮,然后滤出渣滓,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的碗里,再放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为作料。夏秋两季,可用豆角,冬季可用红薯丁等泡油茶。苗家不但喝茶,而且还有表示感谢的茶歌。喝茶时主人给每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碗上,不然主人会一直陪你喝下去。

苗族米酒 

  苗族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因而形成了饮酒的嗜好。大部分农户都能自制酒,自酿甜酒、泡酒和烧酒,但以烧酒最普遍。酿制的酒中,质量最高要数“重阳酒”为传统的窖酒。其制作很讲究,系用上好的糯米蒸熟作母子发酵成甜酒,另酿制度数最高的头道酒掺入甜酒中去泡,便成酒性纯正,酒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青甜爽口。若窖在地里,时间越长,酒性更为纯。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待亲朋的佳品和桥梁,每逢客至,常用自酿村醪,以飨宾朋。他们感到无酒不成礼仪,菜肴即使丰盛,无酒主人则感到怠慢了客,不成敬意。俗语说:“酒吃人情肉吃味”,重酒不重菜,只要有酒即使只有酸汤菜或一碟辣椒水都行。客人喝口寡酒下肚也是满意而归。酒席间,主人殷勤劝酒,当客人接过酒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时,主人便喜笑颜开,热情地跟你攀谈,若客人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豁然不快。总之,来客必有酒待为贵,因而苗族人民创造发明了牛角酒、栏路酒、双脚走路酒、团圆酒、祝颂酒、交怀酒、送别酒等等独特的饮酒礼节。长辈、客人先饮是通常的礼节,交怀对饮,换盏添兴是一般规矩,劝酒时,常引吭高歌助兴,抒发彼此间的感情,或叙述族源、史实、歌唱丰收等等,有呼有应,有领有合,唱一首,对一曲,谁唱输谁就喝上一碗,彻夜不眠,通霄达旦。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笋苗寨歌舞盛宴 老铁摄影

苗族小黑药炖鸡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客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是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苗族饮食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图片摄影:刘军)。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