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蒙古族驼球

作者:未沫
浏览量:

  蒙古族驼球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特色民族体育竞技活动,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自古就有养骆驼的传统,尤其是我国内蒙古西北部靠近沙漠、荒漠的区域。因此,对如乌拉特后旗在内的近沙漠地区的蒙古族人民来说,骆驼不仅是帮助人们穿越沙漠的交通工具、游牧搬家负重的工具,也是商品和人类的伙伴,骆驼深入当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当然也包括在那达慕大会上大显身手。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了赛驼的习俗,骆驼成为各种盛会的参与者,最有名的就是赛驼竞赛活动。后来,人们在赛驼基础上,吸收马球运动的特点,形成了驼球这项民间游戏。在蒙古族繁衍生息的广阔地域内,最初的驼球并没有十分成熟严格的竞赛规则制度,只要场地稍加平整即可进行此项运动,简单易行,因此迅速在草原上风靡起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竞赛规则。

  因为蒙古族是跨境分布的民族,为了传承蒙古族文化,增进中蒙友谊,保护生态环境和双峰驼,2005年,乌拉特后旗与蒙古国驼球运动协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保护和改良双峰驼品种、发展驼产品加工、开展驼球运动和速度竞赛运动方面达成共识。同年,乌拉特后旗成立了驼球协会,恢复驼球这项传统赛事,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后旗请来蒙古国教练为后旗运动员进行规则训练之后,便成立了驼球队。之后,我国邀请蒙古国驼球队到乌拉特后旗,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驼球比赛。在此之后,中蒙两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驼球节,驼球因此成为中蒙两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同时,驼球比赛项目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现在驼球比賽的形式是以两队同场竞技展开,驼球队员骑着骆驼,手持的赛杆,身穿民族服装陆续进入比赛场地。赛杆是由本地西北杨或者水曲柳木材制成,长14m,底端呈圆形,赛杆的中间通常缠绕着各种颜色的彩带,杆头与门球杆相似。驼球比赛用球也是由柳木制成,直径83cm,球体表面涂着暗红的颜色,这与比赛队员的民族服饰和骆驼套具的颜色非常搭配,也给比赛增添了更多的民族色彩。驼球比赛以比赛双方球杆高举相碰,表示球赛友好开始。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球场端线中央各设有一个门,守门员把守,双方以进球多少决定胜负,上下半场比分相等则以互射点球决定胜负。双方球杆放平分开相举,即表示球赛结束[1]。

  随着驼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其规则逐渐明确,在更多国内和国际赛事上成为一景。这项运动的发展,不仅增进了中蒙友谊,也使得双峰驼的跨国合作保护成为可能,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蒙古族传统文化。

    

  项目名称:蒙古族驼球[2]

  项目序号:1302

  项目编号:Ⅵ-72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

  保护单位:乌拉特后旗文化馆

    

  作者:未沫

  参考资料:

  1. 杨强.蒙古族驼球运动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J].四川体育科学.2015-06-15.

  2. 巴雅斯胡楞.乌拉特后旗驼球竞技文化功能研究[D].乌鲁木齐: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06-13.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