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傣族泼水节的传说

编辑整理:张淑丽
浏览量: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2006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传统的表现方式为,傣家人到井里取来干净的水,事先会盛放一些鲜花诸如鸡蛋花、缅桂花等,让水有香味,然后到寺庙里去“赕佛”,之后再用这些带有芳香的水给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尘,之后大家互相用小树枝(诸如九里香树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长者身上轻轻洒去,再互相帮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洒去。以示新的一年,给对方最真诚和美好的祝愿。

  现代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城里,通俗的泼法,见人就泼(老弱病残不泼),用盆或用桶。小孩子一般用喷水枪。单位或公司则会组织人开了皮卡车或小货车,车上拉着大桶装满的水,沿街开着,见到人多就从车上泼下来。

  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民间有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故事。  

(一)

  居住在云南省澜沦江边的傣族人民,每年举行的泼水节,其来历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功迹有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傣族人就在澜沦江边定居下来。他们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生活得像孔雀一样自在,像菠萝蜜一样的甜。可是掌管那一带地方的汉宫,是一个残暴的坏家伙,他像一头贪婪的豹子,看见什么都眼馋。为了满足他那永远也满足了的欲望,定下了许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鱼,要把鱼身子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鱼头和鱼尾,傣人打来野兽,要把肉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骨头和肠肚。兽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给猎人。傣家的姑娘,必须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谁不服从,轻者赶出坝子,重者杀头。从那以后,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来了,再也听不到小伙子的口弦,姑娘的歌声,就连孔雀都不敢到江边来了。时间长了,傣家人实在无法忍受贪官的压榨,纷纷离开了美丽的澜沧江,逃出了坝子,在高高的悠乐山上,莽莽的密林中,过起“野果充饥天当房,抱着火种串大山”的凄惨生活。

  过了许多年之后,诸葛亮带兵来到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正当这时,他们遇见了傣家最勇敢的猎手岩肯。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对他说:“你如果能把军队引出迷途,我会重重地奖赏你。”起初,岩肯看到这些汉人心里又恨又怕,他装聋作哑,说什么也不给汉人带路。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发火,也不生气,热情地请岩肯住进军营,好酒好肉地款待着他。几天之后,岩肯慢慢发现这个身穿画着圆圈圈的大袍子(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头戴像用几块木板拼起来的、见棱见角的帽子,手里摇着鹅毛扇的汉宫和蔼可亲,并不象澜沧江边的那个贪婪的汉宫,他的心开始有些活动了。于是,他又细细观察了几天,确实证明了这位汉官是好人之后,岩肯终于把诸葛亮的军队引出了迷途。

  诸葛亮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当他们走出迷途之后,一定要奖赏岩肯。岩肯推辞不过,只好说:“汉官老爷,我们傣人不爱金,不爱银,只想在美丽的澜沧江边,靠自己的双手,换来菠萝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里的汉官却把我们逼得……”说到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诸葛亮听罢岩肯的话,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对岩肯说:“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坝子里去吧,我自有办法让你们安生。”

  岩肯谢过了诸葛亮,兴冲冲地跑进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当他们来到坝子里时,诸葛亮已经杀了那个贪婪的汉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最精明强干又廉洁奉公的汉官。于是,傣家人又在江边搭起了草棚,过起了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连吉祥的孔雀也飞回来为他们祝福。

  正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诸葛亮巡察江边的地形,来到岩肯的草棚,他关心地问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兴地说:“从来没这样好过,比菠萝蜜还要甜。不过,我有桩心事想禀告丞相。诸葛亮和蔼地问:“什么事情啊?”岩肯说:“你们汉人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强壮,我们傣人为什么这样瘦弱呢?”

  “哦——”,诸葛亮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阵说:“你告诉所有的傣人,明天都来你这里集合,我来教你们强壮身体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果然带着人马和许多金黄的颗粒(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谷种”),来到傣人中间,命令每三个士兵领着一家傣人在坝子里开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种插秧。到了雨季的时候,澜沧江边的坝子里铺满了金毯子一般的稻谷。后来,诸葛亮的汉兵又教傣人打谷舂米,使傣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饭。从此,傣人也把种谷当成了主业,把大米饭当成了主食,渐渐地强壮了起来,日子也就越过越甜美了。

  后来,诸葛亮打了胜仗,平定了边疆要回内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时候,他们把最好的麂子干,最珍贵的兽皮拿出来,捧到诸葛亮面前说:“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开出的稻田美,树上的菠萝蜜再甜,也没有丞相播种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

  诸葛亮说:“傣家的心情我领了,可是我能给你们留下什么呢?”

  聪明的岩肯早就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闭着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下吗?”

  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从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又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浙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象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赶快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赶快找了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的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上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驱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都泼水表示快乐。

(二)

  传说很久以前,统治傣族地区的火魔,乱施淫威,致使民间没有风雨,庄稼不能生长,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从民间姑娘中抢去的七个妻子,她们目睹火魔残酷狠毒,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同情,决心为人民除掉祸根。因火魔练得法术,七个姑娘设法将它杀死。后来她们佯装挑逗他高兴,施巧计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们设丰盛酒宴,陪劝火魔饮酒。聪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机,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头颅立即掉在地上,滚到哪里便烧到哪里。随着火势不断扩大,眼看即将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将魔头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马上熄灭,火魔也随之消失,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个姑娘轮流抱住魔头,并用轮换的空隙用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化成尘土为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傣家七个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灭火魔的日子,互相泼水祝福。  (滕达群  采录)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