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饮食 > 概况  > 详细页面

瑶族饮食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黄烁炎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4日 浏览量:

  近现代,瑶族的食品资源较丰富。瑶族以玉米、大米为主食,次为红薯、芋、粟、麦之类。遇上荒年,则采集蕨根,取其淀粉充饥,不少地区还以野菜、竹笋之类为度荒主要食物。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圃冬夏长青,人们终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黄瓜、冬瓜、豆角、黄豆、饭豆等;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等;油类有猪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葵花籽油等。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是招待贵客的上品。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产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吃“肉山”是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为小孩做“三朝”时招待客人的特有吃法,肉山一般由九层菜肴组成,底层由竹笋、香菇、青菜、猪肠、猪肉等组成;第二、第四层是瘦肉、猪肝、猪肚等,每块都大如巴掌;第三、五层是肥肉片;最上层则用一块重约两斤的肥肉覆顶。整座“肉山”重达20多斤,装在一个大簸箕里,客人围坐取食。大部分瑶族有忌食狗肉的习惯,有煮食者,也必须在屋外进行。有的山区还盛行“打油茶”的习俗,即用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热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其味别具一格,有的以此代替午餐。每逢客至,必以自酿米酒或三碗油茶招待,以示敬意。

  广西大化、都安、融水、三江等县的瑶族有“吃羊酱”、“吃牛酱”的颇具特色的传统饮食习俗。宋人朱辅《溪蛮丛笑》“不乃羹”词条中有“牛羊肠脏略洗罢,羹以飨食,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的描述,这里所谓的“不乃羹”即是指“羊、牛酱”。羊酱和牛酱又分别叫“羊精”、“羊别”、“牛精”、“牛别”,各自制作方法大致相同。杀羊(牛)时将小肠割下,把小肠中的肠液放入锅里,小肠用油煎熟或炸熟后剪碎,接着加入剁碎了的羊(牛)杂,羊(牛)肉和水、青菜、姜末、葱花、陈皮、辣椒等物,煮熟成酱状,再加入些许红糖或白糖,也可不加。这样,一锅香喷喷的羊(牛)酱便做好了。羊(牛)酱味道微苦中带甘,风味独特,人吃了可以通喉润肺、健胃滋脾,提神补脑、畅脉调经、舒经活络、壮阳益精、辛凉解表,故俗成“百草药”。每当婚丧喜庆和祭祀宰杀山羊时,人们必定要烹制羊酱。瑶族喝酒和抽烟的嗜好,也是很普遍的。

参考资料:《瑶族简史》编写组 《瑶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