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其他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朝医药学的历史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晓默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浏览量:

  朝药的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1865年前后至1920年,历时50年为民族医队伍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延边地区仍处于农业开垦初期,我国的朝鲜族人口由1907年的8万猛增至30多万,医疗卫生主要以朝鲜族民间东医及其医书的传入和本地草医、针灸医队伍形成为特征。此时,已从朝鲜传入了很多医著,如《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等经典著作和《医方活套》等民间医籍及《百症赋》等针灸手抄本。由于《东医宝鉴》理论较深奥难懂,故绝大部分民族医主要靠《医方活套》起家,当时,这一类民间民族医队伍的基本力量,约有二百人之多。

  普及提高阶段。1920~1945年,朝鲜遭到日本侵略后,移民至延吉的情况更为普遍,随着人口的增加,医生队伍也壮大了。1922年延吉制定了《取缔医生暂行规则》,实行了对行医者的考试执照制度。1923年起,延吉、和龙、敦化等县相继成立医学研究会。1938年成立汉医讲习会,以后各县相继成立汉医协会。至1953年统计,延边境内从事民族医药工作者达720余人。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延边朝鲜族“四象方”医学派,对民族医药队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迅速发展阶段。从1945年到现在,民族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医队伍迅速发展。建国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指引下,朝鲜民族医活跃在广大城乡开展防病防治病工作,尤其在全民种痘防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使濒临失传的朝鲜民族医学得以复生,1984年,由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上决定将中国朝鲜族民族医学列入少数民族医学系列之内,并将延边朝鲜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建设计划纳入《全国少数民族医药“七·五”发展规划》。

  

  参考资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药课题组编《民族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