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文博知事  > 详细页面

强化服务功能是民族院校博物馆发展的坚强动力

来源: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作者:马 健 赵学东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0日 浏览量:

  21世纪对于中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的交流、摩擦、碰撞和冲突更加频繁,人们在物质领域大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一国内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国与国之间的民众,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在文化领域更需要沟通和理解,而对一种异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历史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参观博物馆则是一种可以更直观、快速地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有效方式。随着博物馆界和社会公众观念意识的互动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博物馆当作一个优雅的、陶冶个人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的,集知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而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逐渐认识到只有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人文价值。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反思,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变被动接待为主动吸引等问题引起热烈讨论。笔者认为,要实现当代博物馆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藏品为基础,以知识为保障,以服务为核心,博物馆的“服务”应成为开展工作的中心。

  民族院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高校博物馆系统,既与其他高校博物馆有共同之处,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除了担负着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传播教育的功能外,还肩负着利用民族文物资源对各民族师生进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教育功能。民族院校博物馆是高校博物馆系统中的一支奇葩,它有力地补充了高校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不足,发挥了独特的文化作用。

  民族院校博物馆是学校抢救、保护、收藏、展示和研究少数民族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地。民族院校博物馆的收藏品主要以少数民族文物及民俗实物为主,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近现代的,其服务对象相对于公共博物馆而言有所侧重,主要面向各族师生、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国外来宾、文博同行等,虽然也向社会开放,但由于藏在高校深闺处,很少有社会观众前来参观。鉴于民族院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有所侧重,在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上与其他博物馆也有所不同。

  民族院校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指导思想,将民族文物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人本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场馆布局、收藏、陈展、教育、研究等各方面实现服务功能的转变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一、服务功能在场馆布局中的体现

  现代博物馆的场馆布局越来越向集知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方向发展。观众在博物馆中不仅要看,还要听、要动,不但要直观,还要身临其境,不但要看文物,还要体验场景,不但要获取知识,还要陶冶情操、休闲娱乐,这些新的变化是以往的博物馆服务中没有蕴含的。那么,对于民族院校博物馆应该如何满足这些新的需求呢?首先,合理安排场馆分区,把场馆的功能区划分为展览区、休闲区、互动区和服务区。在这些小的功能区中我们可以设计满足观众需求的服务项目,比如在展览区中我们可以配备自动感应式语音讲解系统,使观众走到展品前就能自动听到声音优美的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讲解的文物资料,改变以往要即时跟上讲解员才能听到讲解的缺陷,使观众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文物。在互动区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电子设备,使观众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在屏幕上设计一些有关民族和民族文物的知识问答题,使观众在观看完展览时对所看文物加深认识,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民族知识。还可以利用三维成像技术,让观众戴上一种特殊眼镜去体验民族生活的场景,聆听优美的民族音乐旋律。在休闲区我们可以设置雅致的茶座,提供饮品、宣传册,使观众在走完了较长的展线后得到短暂的休息,在品味茶饮的同时,细细回味自己的文化体验和感想。在服务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书籍,民族文物的复制品、仿制品,电子光盘等,使观众在体验了民族文化之旅以后,将这些文化进一步传播。其次,在场馆的设计中合理使用民族图案和纹饰,营造民族文化场景,这也是民族院校博物馆在场馆服务理念上的特色。比如在休闲区我们可以利用各民族图案或纹饰营造小的休闲区域,使观众感触到自己是在民族院校博物馆中参观,而不是其他的公共博物馆,使观众对某种民族图案或纹饰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服务功能在文物收藏工作中的体现

  民族院校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工作主要依靠民间征集和捐赠,文物的征集工作不是盲目的地毯式搜索,而是依据博物馆的性质、功能和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征集文物。民族文物的收藏要有服务意识,既为陈展教育服务,又为学科研究服务。在选择文物征集对象时,要充分考虑它在陈展和教育系统中起到的作用,能否有力地说明问题,能否被观众接受并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民族文物,在征集时要详细记录征集经过和与之相关的线索、资料,以备以后的科学研究使用。对于捐赠的文物,要详细记录捐赠者及文物来源信息,在陈展时使用的捐赠文物要标明捐赠者姓名,通过这种方式在观众中传播民族文物保护知识。民族院校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工作不是简单的买东西,要树立服务理念,有的放矢,做到征集前有计划,征集后有研究。

三、服务功能在陈展工作中的体现

  陈展工作是民族院校博物馆教育形式的重要体现,陈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效果。民族院校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知识,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团结的重要职责,而民族院校博物馆作为这一职责的具体体现者之一,更应该在陈展工作上下功夫。陈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每一个陈列单元的细节上注重整体风格和效果的营造,既要考虑历史文化的因素,又要考虑观众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还要考虑各民族师生的民族情感。所以,在陈展的细节中特别要突出服务的意识,不能以我为主,在陈展文物的选用和组合上要严格把关,某些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文物,只能作为资料使用。在以往的陈展手段中主要以陈列文物为主,随着观众在参观中对文物欣赏和场景要求的提高,在现代陈展工作中大量利用声、光、电等电子设备虚拟场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民族院校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虚拟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利用光线和声音的变化使观众重温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文物的辅助陈列工具上,根据人们习惯的观看方式和视角,选择透明材质的展板,全方位展示民族文物的细节。民族文物的陈列位置和组合方式,也要根据观众舒适的和便于理解的形式设置。传统的文物陈列方式,也要根据人本观念,恢复它的原貌,比如对民族服饰的陈列,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劳动或歌舞的场景,将服饰陈列在各种造型的民族人物模具上,使它更真实地反应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

四、服务功能在民族文物研究工作中的体现

  1953年,厦门大学诞生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博物馆——人类博物馆。31年后,在人类博物馆基础上成立了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完成了中国创建高校博物馆之第一人——林惠祥教授的遗愿。高校博物馆创建的初衷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它像一块基石承托起庞大的学科体系,并使博物馆的研究职能得到充分体现。对于民族院校博物馆而言,民族文物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实物证据和资料补充。民族院校博物馆要实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建设:1.对本馆民族文物进行类型研究和资料整理,建立民族文物数据库;2.改变孤军奋战的工作局面,与院系科研部门合作,以项目或课题形式进行攻关;3.建立数字博物馆,将馆藏文物和资料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4.建立观摩课堂,实现与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

  中国博物馆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博物馆的工作也逐渐倾向于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价值,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院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功能既具有其他博物馆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服务”观念在民族院校博物馆和各族师生心目中已深入人心,思想观念的解放必将引起民族院校博物馆界在服务方式和手段上的巨大变革。强化服务功能越来越成为推动民族院校博物馆发展的坚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吉林大学博物馆:《高校博物馆通讯》,吉林:吉林大学博物馆,2009年。

  [3] 中国博物馆学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校博物馆纵览》,吉林:吉林大学博物馆,2006年。

  [4] 大学博物馆志编写组编著,徐士进、陈红京整理:《中国大学博物馆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5] 中国博物馆学会、故宫博物院:《中国博物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1-4期。

  [6]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报》,北京:中国文物报社,2010年全年刊。

  [7] 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故宫博物院:《中国博物馆通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1-12期。

  [8] 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

    引自:《中国民族文博第四辑》

上一篇:
下一篇: